感悟书法点滴我辈多已年届花甲、古稀,加之学习书法也有数年,现在应该注重研究书法,阅读书法,欣赏书法。从中领悟,感悟书法。要学习李世民的心追手摩,体验苏东波的知书莫如我。只有欣赏能力提高了,感悟丰富了,道理明白了,思路清晰了,再临池,再创作,自然事半功倍。我们有经历,阅历,也有相当的学识和修养,还有过仓桑甚至苦难。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书法的财富。我们比年轻人更能领会中国书法的内含。我们在学习书法中也有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两难:一是在职工作时,长时间习惯于钢笔书写,现在用毛笔,调整为中锋用笔很难。二是读书、工作时,阅读的是印刷书体,看惯了整齐、均衡和规矩,现在要书写出书法字体的灵动,赋予书法神采和生命活力很难。书法,仅仅平衡和匀称,从来不是书法的最高风格。林语堂先生说,中顶者为可爱。这样结构形式的最好模范为魏碑《张猛龙碑》。它的字体常有鸾凤腾空之势,但还是保持着平衡。书法结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点画组合,二为笔法。有如建筑,结构形体要美观,其用材用料亦须上乘,与之比配。赵孟頫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书法的美是灵动的,不是静止的。动力之美是中国书法的奥秘。动力之美来自于运笔的呼应,做到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就是写下笔时,需要和上一笔有连续的运笔动作。除运笔方向呼应外,笔画的位置也要呼应(示写:独、察)。同时,字体的部首也常需有移位的变化,避免呆板(示写:静、都)。书法用笔,以中锋行笔,逆锋起笔为首要。所谓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即强调逆锋起笔。书法常用“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形容笔力和立体感。只有中锋用笔,才能达到这一艺术效果。中锋用笔,必须执笔端正。笔正须身正,身正须心正。心正则身正、笔正。笔正方为中锋,使笔锋与纸面产生最大压强。中锋用笔,使笔锋运行于线条的中轴线,才能形成“锥划沙”,“屋漏痕”。晋卫夫人曰:“善笔力者,……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运笔必须到位。古时称书为输。输者一为抒,即抒怀、抒情;二为运输,书写如运送、搬运物品,运笔之力必须自始至终(示写)。笔势是书写者运笔的姿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运笔姿态,即不同的书写习惯和风格。我们每个人虽有自己独有的笔势,因为尚未被社会,公众认可,所以“没有笔势”,也“没有风格”。历代书法大家,其书法多出自“二王”,却又有自己的风格。学习书法,必须继承传统。所以学习“二王”应为正途。余观王羲之用笔,如龙跃蛇行,圆转连绵,既行最短线路,又能自然调整笔锋,是极为科学的运笔方法。今年老年大学暑期,余完整临习了王羲之十七贴。虽然感觉很难,却得益菲浅。2011年10月甲娩肝惶帝员侥撰姓肚秦项治沈兵廓弗傈霍负铲雪推衅桓丧悔湾线捂讶链疙纸注
感悟书法点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