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248 · 2011 2 24 2 Chin J Biologicals February 2011 Vol. 24 No. 2
【述评】
狂犬病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探讨
徐德启 1 郭恒 2 扈荣良 3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基因间区;变异(遗传学);转录,遗传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7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501(2011)02-0248-02
同参与以为模板的单顺反子的形成,因此也是病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毒病。尽 RNP mRNA
管应用狂犬病疫苗控制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显著毒基因转录的重要调节成分。病毒感染性颗粒的装配及释放
也需要病毒基质蛋白糖蛋白及病毒外膜成分的参与
成效,但每年全球仍有 1 千多万人接受暴露后治疗,约 55 000 M、 G 。
另外, 基因的转录还受的调控,与其他病毒一
人死亡,其中约 40%是儿童,而且死亡人数在很大程度上被 RV IGR RNA
样,非编码间隔区在病毒转录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减毒或毒
低估。狂犬病的高致死性使其成为第七个重要的全球感染性
力弱化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见图
疾病。。 1。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
Ⅰ
毒属。目前,RV 可分为两个种群 11 个基因型。基因型 RV
流行最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宿主为家犬、野犬或犬科动
物。此外,美洲的浣熊、臭鼬、欧洲红狐携带的 RV 也归为此
类。按照对 G 基因、G-L 非编码序列的比较分析(DNAStar /
Ⅰ
Version 5. 01 / Neighbor-joing method),又将 RV 基因型分
Ⅰ
为 3 个进化组(遗传谱系):Clade (包括从中国及东南亚国
Ⅱ
家分离的毒株,含 CTN 株等)、Clade (包括从世界各地所有图 1 狂犬病毒基因结构及转录调节示意图
陆地国家分离的毒株,含 PV 株、CVS 株、ERA 株、SAG2 株、
Ⅲ
3aG 株等)、Clade (只包括在北美地区从蝙蝠及浣熊中分离 RV 的每个基因的转录均存在一定的规律,每个基因于
的毒株)。 AACA 开始转录(mRNA 序列为 UUGU),终止于 AAAAAAA
本文从现行主要狂犬病疫苗株病毒基因结构,包括非编(mRNA 为 U7)。RV 在 N / P、P / M、M / G、G / L 基因间区的
码间隔区(Intergenic regions,IGR,又称基因间区)在病毒转 IGR 的长度分别为 2、5、5 和 24 ~ 29 或 423 bp。
录,特别是在减毒或毒力弱化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与疫苗生狂犬病病毒与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VSV)
产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等进行述评,同时讨论了疫苗株同属于狂犬病病毒属(目前该两种病毒分类为不同的病毒属)
的转录调控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并阐明其对疫苗生产的但 VSV 其基因间区只有两个核苷酸,没有调节转录阻隔效
指导意义。应,因此,其特性是生长快速和高致病性。
狂犬病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探讨.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