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中正编订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情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状况。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九品中正制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流弊。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隋朝--(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隋炀帝科举制度正式创立隋文帝“分科举人”,择优录用科举制基本特征:
科举制度-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