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组织社会学.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方法论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为什么)?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仅仅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一言以蔽之“把社会现象看做社会事实”,这样采取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只能问它有什么?有多少?怎么样?至于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有多少?应当怎么样则不必过问。(二)秩序与进步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孔德把充分的劳动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看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的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孔在肯定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时,也看到了社会分化不利的一面:他认为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不仅如此,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还大大增加了社会复杂程度(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组织,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冲突,引起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甚至社会革命),为此必须扩大和加强政府控制社会职权与整合社会的职能,以便抵消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引起的社会冲突。孔德肯定和否定社会分化的作用,实质上是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间稳定有序的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二、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形式社会学)(一)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因此,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单个孤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手。同时这个人把他所隶属的其他群体的关系也带到刚刚加入的群体中来,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二)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自由和约束相对应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具有双重性,并且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齐美尔认为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和自由的(与世隔绝状态),自由体现在某种具体社会关系上,当你自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的时候,你就扩大了自己的自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加入任何群体组织都要相应受到该组织的规范要求,束缚是自由能够成为的一个条件(规范是自由的保证),在成为该群体成员时,对群体的归属感在表达,也使你能够表达个人意愿(自由在展现和争取),这是自由成为的第二个条件。(三)社会互动的形式(规模)齐美尔指出参与社会互动的人数发生变化时,社会互动的形式也随之发生有规律可预测的变化。二人群体结构简单但互动关系却不一定简单。二人群体的密切程度高于三人群体;亲密性导致排他性;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并表现的比较强烈。虽然三人群体仅仅比二人群体增加了一个成员,但是互动形式却发生了许多实质的变化,突出变化是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齐美尔认为这一变化很有意义,它使三人群体获得了更丰富的内容。比如有了上面提到的自由和制约的关系、自制他治、个人群体、少数多数等社会关系。由此,三人群体能够成为最基本的完整的社会单位。更大规模的社会互动形式。当群体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内部就产生分化,也就是说在一个较大的群体内,形成亚群体(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规范),同整体发生分

组织社会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9-07-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