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使学生深深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浓浓的父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品味父爱。教学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父爱。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文学常识导入。2、指名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4次)第一次⑴点题;第二次第三次(2~6)画背影,忘背影;第四次⑺忆背影。2、这是一片歌颂什么的文章?父爱三、重点突破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2、全班讨论。⑴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父亲的动作描写,买橘的艰难。⑵父亲的5次语言描写──含蓄。⑶家中现状:丧母之痛,差事交卸;父亲所受压力之大,所肩责任之大,但仍然安慰儿子,坚持送儿子上火车;对比。⑷父亲自己的衣着(布衣)与为儿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对比。3、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甘为孺子牛。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四、深入感受1、“我”对父亲的爱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动,泪水止不住的流,有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全班自由讨论发言。五、拓展延伸话题作文导写:(教师讲授)《蜡烛》中写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走了……红军战士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这位平凡的母亲的背影已定格在战士们的心中;《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背影,也已深深铭记在儿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写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镌刻在作者乃至诸多读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谁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以“背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⑴题目自拟。⑵要写出真情实感。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⑷600字左右。
《背影》教学设计4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