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我国现行城市化模式制约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渠道, 建立区分
农村居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三类居民的理论框架, 证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会通过缩小居
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 推动我上实现
均衡增长。在此基础上用 CGE 模型模拟了这些作用机制及影响, 结果显示: 每年多市民
化 1000 万人口( 700 万农民工加上其抚养人口) 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 1 个百分点; 而
且农民工市民化将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
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 优化经济结构, 因此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
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
经济增长
CGE 模型
根据我国目前的统计制度! , 只要在城镇居住 6 个月以上( 含 6 个月) 的人口即统计为城市( 常
住) 人口。2009 年我国城市人口为 6
2 亿人, 城市化率达到 46
6% , 其中包括那些在城镇打工 6 个
月以上的农民工。广大农民工虽然进了城, 是统计意义上的
城镇人口, 但由于没有真正的城市居
民身份, 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其消费行为特征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他们候鸟般
在城乡间迁徙, 使我国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只是
半拉子、质量不高的城市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这种低质量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长期经济增长
的制约因素, 但对这种城市化制约内需扩张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渠道是什么,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能
释放的需求潜力以及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等问题, 现有的研究涉及较少,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对这
些问题给出一个分析框架, 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影响进行模拟和定量分析。
本文具体结构安排为: 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 梳理了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渠道, 以及
我国特有的城市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基于各种调查数据分
析我国农民工的行为特征, 以及农民工消费行为与城镇居民的差别。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 重点从
规范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市民化与否对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第四部分是经验分析, 基于我
国农民工的数量和结构特征, 用 CGE 模型模拟农民工市民化对我国内需和增长的影响。最后是结
论和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城市化是推动经济
增长的重要动力。钱纳里( 1988) 通过对世界各进行统计分
*
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转变发展方式重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 刘世锦; 执笔人: 陈昌盛、许召元、崔小勇;
统稿审定: 刘世锦。通信地址: 北京朝内大街 225 号, 邮政编码: 100010, 电子信箱: chencs@ drc. gov. cn, zhaoyuan @ drc. gov. cn,
cuixiaoyong@ gsm. pku. edu. cn。感谢韩俊、张军扩、候永志、贡森、刘培林、张永生等人的建议和评论, 以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胡翠博
士前期文献整理工作, 感谢审稿人的意见, 但文责自负。
!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等。
4
2010 年第 6 期
析, 发现城市化水平越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越高。Henderson( 2000) 还进一步计算出世界各国城
市化与人均 GDP 对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
85。周一星( 1997) 利用 1977 年世界 157 个国家
和地区的数据, 发现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相关关系。World Bank( 1996) 用
1978 ∃ 1995 年间的数据, 估计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16% 。Cai& Wang ( 1999) 采用与世界银行相同的估计方法发现, 1978 ∃ 1997 年劳动力转移对中国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0
2%, 是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关注的角度
不同, 对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渠道,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Fujita et al( 2000) 和 Venables( 1996) 分析了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在要素流动驱动
模型和投入∃产出联系模型中, 他们证明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会产生多方面的外部经
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