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课程对象:文言系统
二、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性质
一、文字体系
1、自源/ 他源(借源)
自源文字是在本土产生而未受其他文明的文字影响;而他源文字则是在其他文字的影响下产生起来的。
四(五)大自源文字:
楔形字: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距今约5500年使用民族众多
圣书字:古代埃及约BC3500年-AD100 使用者仅限古埃及人
玛雅字:玛雅地区约AD1000-1500、
(印度印章文字):古印度约BC2500年
汉字:
2、表意\ 表音
表音文字是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了语言的语音层单位;表意文字是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了语言的符号层单位。
句子
词汇符号层
语素
音节
音素语音层
二、汉字体系及特点
表形性(形象性)强
早期文字就像图画,可直观地看懂;随着文字的发展,形象性就逐步降低,变得越来越符号化了。直到现在,汉字一直向着表意化的方向发展。
表意化的汉字,不能直观看懂意思,于是需要加上能听的东西,就是声旁。所以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表意和表音的趋向都有出现。汉字在表意化的同时还有表音倾向。
但是表音倾向是有限的:
a、、汉字中没有专门用作表音的偏旁,独立使用都是汉字:
b、在甲字中做声符,在乙字中也可以做形符:
c、同一读音声符不同,同一声符读音不同:
d、声符有时可有可无,不是所有汉字都有声符,有声符的字也有不同写法:
三、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一种以表形为基础表意为主导兼有表音倾向的表意体系文字。
第二节汉字起源和流变
一、汉字起源
1、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
此外,尚有图画说、契刻说、起一成文说等等。
这些说法当中,有些荒诞不经,有的则曲折地反映了文字产生时的真实情况。
2、关于汉字起源的现代研究
图画、契刻与文字
考古发现与现代民俗学研究证明:在没有文字的人类社会里,人们进行交流的方式,除了有声语言、手势之外,就是图画。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图画,是距今数万年的人类史前时期,远远早于文字的产生时期。
在文字的萌芽时期,就是先有起文字作用的图画、然后才有文字夹杂着图画、最后过渡到完全的文字的。
专家们把它们分别叫做:文字画、图画文字、文字。
契刻是古人另一种具有一定文字功能的纪事方法。从目前发现的古人契刻遗迹看,它是一种刻在竹木或陶器上的、通常是抽象的记号。其作用可能是表示制作工匠身份或者记账。
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可能是指事字的前身。
汉字起源的推测
汉字由图画长期演化而来,契刻、八卦、结绳可能或多或少都对汉字的演进产生过影响,期间又有众多的“仓颉”对汉字加以整理,才最后形成了系统的汉字。
所以汉字从无到有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多因素影响,才最后形成的。
3、汉字形成的时间创制者
距今6000余年的半坡遗址,曾出土带有刻画符号的陶片,有学者认为它们已经是汉字。
距今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也出现过有刻画的陶片,也有专家认为它们是文字。
社会进入国家阶段,应该会对文字有更为迫切的需要,中国的夏代开始出现国家。
夏、商有基本完整的世系流传后世;《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商中期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
一种文字的形成以文字系统的出现为标准。半坡、大汶口的符号没有证据证明能记录成串语言,甲骨文又是十分成熟的文字,所以汉字系统的形成应该在这两者之间。
目前一般的看法是:在夏商之交,即距今3700-3800年。
文字的主要创造者,应该是当时已经脱离体力劳动的群体——巫师、祭司们。他们创造、使用文字,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
二、汉字流变
1、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
甲骨文概况: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商后期(武丁-纣王延续273年) 字数约4000 已释读约1500。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一段文字的发展时期。
甲骨文成熟性的表现:1、造字条例齐备 2、讹变严重 3、内容广泛 4、字数丰富
甲骨文特点:1、笔画瘦硬2、字形不定3、合文众多
2、金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概况:目前发现的最早金文属于商代后期,而其下限一直延续到明清以后,但是西周金文数量多,内容丰富,书法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所以一般把金文看作西周文字的代表。目前整理出来的西周金文字数约3500字,可识者约2000字。
金文特点:“笔画”粗肥,字体庄重。
3、大篆
篆原是在竹木上刻字之意,但是大篆字不局限于竹木之上。
大篆概况: 秦以前只有篆文篆书,最早的是据传周宣王时期的太史作的《史籀十五篇》,后有石鼓文,还有《诅楚文》,都属于篆文。汉以后,为了和小篆区别,才把秦以前的叫做大篆。
大篆书体特点:结构匀称,笔
(古代汉语教案)文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