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非洲之子”史怀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是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时,感到“吃惊”和“惭愧”;吃惊的不止是美国总统本人,还有世界的媒体和公众。虽然在诺贝尔奖的奖项中,和平奖不可避免地会引来最多的争议,但这个决定所引发的质疑和震动,还是过于强烈了——奥巴马有理由“惭愧”,尤其当他与那些超越种族宗教、毕生奉献于人道主义事业的获奖者站在一起的时候,比如曼德拉、比如特蕾莎修女、比如史怀哲……非洲丛林的圣者——史怀哲启君史怀哲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在西方,却称得上家喻户晓。他25岁就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却在30岁时立志学医,38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远赴非洲行医,不畏艰难险恶,创办丛林诊所并竭尽所能为穷困黑人服务50年。他同时是高超的管风琴演奏家,多次在欧洲和非洲巡回演出,以筹措维持诊所的经费。他著述丰富,思想深刻,有多种哲学论著。他不仅在理论上,更在行动和实践上,成为当世及后来的环境保护、动物权利及志愿者运动的先驱。1953年,以78岁高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史怀哲已经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声望。顽童转性1875年,阿尔伯特*史怀哲出生于的德国阿尔萨斯一个牧师家中。阿尔萨斯这个地方我们并不陌生,所有中国孩子都学过的课文《最后一课》,描写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普法战争后,法国痛苦地将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那个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因此感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生活在双语环境,史怀哲从小就能自如地使用两种语言。同家人交流写信用法语,对外著述和演讲用德语。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得以吸取两种文化的长处,并具备更加开放和开阔的视野。后来他与法语作家罗曼·罗兰、德语作家茨威格都有很深的交往并维持了终身的友谊。不过,作为牧师家的少爷,虽然家境优渥,少年史怀哲却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他的顽皮和不驯,颇令父母头痛,因为功课差,有一次校长甚至还把他父亲请到学校,希望他把这个顽童带走。情况在俾麦老师出现后有了转机。俾麦老师知识渊博,备课充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精心安排,他为史怀哲打开了一扇知识和思想的大门。从此这个耽于幻想的懵懂少年转了性,爱上了读书和思考,走上塌塌实实做人做事的路,成绩也名列前茅。俾麦老师对史怀哲一生影响深远,直到远赴非洲行医,偶尔回国,他第一位要看望的人一定还是他的俾麦老师。天性淳正有几件小事,颇能显示少年史怀哲敏感内省、淳厚正直的天性,以及成长为一位伟大人道主义者的端倪。有一次他和同伴玩闹,他很意外地把一个身高马大的玩伴摔倒,压在地上。那人很不服气,说:“我要是每周能喝两次肉汤,你才不是我的对手!”这句话令史怀哲深受刺激,为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感到羞耻。从此他拒绝再喝肉汤,虽然那曾经是他最期待的美味。他也很排斥衣着上的与众不同。父亲用自己的旧外套给他改制了一件披风,穿上很合体,俨然一个小绅士,但村里其他同伴都没有这样的衣服,他就坚决不穿。为此不惜激怒父亲,惹来一顿老拳。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有一次,同伴邀他用弹弓去打鸟。对这项男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他并不喜欢,但如果拒绝,势必遭来嘲笑,无奈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可是,就在同伴拉紧弹弓瞄准小鸟的一刻,史怀哲后来回忆,突然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这声音好像来自天上”,深深震撼并打动了他,他丢掉弹弓,大喊

“非洲之子”史怀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