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弗林斯【专题名称】伦理学【专题号】B8【复印期号】2009年11期【原文出处】《现代哲学》(广州)2009年4期第75~81页【英文标题】MaxSchelerandKant,DifferentPaths,theSameDestination:TheMoralGood【作者简介】(美)M·S·弗林斯于1925年2月出生于德国科隆。二战后,在科隆大学学习哲学、英语和法语。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移民美国,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从1966年到1992年荣休,一直在芝加哥德保罗大学(DePaulUniversity)任教。2008年12月15日,不幸因病逝世于美国。 弗林斯曾是海德格尔亲自选定的作为其全集最初编者的六名学者之一,编辑了海德格尔1942-1944年论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讲座稿(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54、55卷出版)。自1970年起,弗林斯成为舍勒全集的主编,在其努力下,《舍勒全集》15卷于1997年全部出齐。1993年,弗林斯参与创办(1999后任荣誉主席),他还创办了“北美舍勒协会”。弗林斯除了编辑出版了《舍勒全集》以外,还将舍勒多部重要著作译为英语,大大促进了舍勒思想的传播。在舍勒思想研究方面,他出版了五部专著以及百余篇文章,大量作品被译成中文、法文、日文和德文等,是世界舍勒思想研究的一流专家,也是深受舍勒学者爱戴的领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弗林斯已经有两部舍勒研究专著(正在翻译中的还有两部)和多篇文章被译成中文发表,对中国舍勒思想的传播和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弗林斯本人还给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位中国舍勒研究者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谨此我们深深怀念这位“全世界舍勒研究的父亲”——M·S·弗林斯。【内容提要】尽管康德和舍勒的伦理学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根本上都属于自律伦理学。康德在人的意愿中探讨道德自律,而舍勒则在人的爱的秩序中探讨道德自律。但是与康德的理性自律不同,舍勒强调的是人格自律。对于舍勒来说,人格是道德的善的载体,人格的本质在于一种绝对时间化,而绝对时间化又是在其通过行为并在行为中持续的生成中进行的,因此道德的善必须具有绝对时间的特征。无论康德和舍勒伦理学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他们最终关注的都是道德的善的问题。【关键词】道德的善/人格/绝对时间/康德/舍勒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9)04-0075-07 (1925-2008) 以下是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马克斯·舍勒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1913/16,下文简作《形式主义》)二者之间一些基本差异的阐述,但在一篇文章的框架之内不可能详细阐述现象学分析和十八世纪的理性思考。实际上,如果有人要对这两部伦理学巨著进行详细比较的话,那将需要一卷的篇幅来公正地评判每一本书,并在整体上得出没有偏见的并且至少是近乎客观的结果。 在两位哲学家之间的比较总有某些不足之处。基本上,在这种比较中存在着四个人: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比较的作者和读者。这种情况往往使看上去已经很难的主题更加混乱,有时留给读者的是对这一个或另一个哲学家的“选择”。 我并不认为比较与哲学有很大的关系,尽管它们对理解
舍勒与康德,殊路同归:道德的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