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的指导周薇芳《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朗读的作用古人也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习古诗词必先诵读。二、注意朗读的重音和语调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表示。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应把“一、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好古诗的重音,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确定哪句用升调读,哪句用降调读,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做如下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和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三、讲究朗读的速度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杜牧的《江南春》:开头两句是交代,江南大自然风光和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诵读时,以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三四句写烟雨蒙蒙的景象,南朝古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读后两句,要用渐缓的语速,才能把讽刺皇帝依赖佛教的无限惋惜与遗憾体现出来。四、突出朗读的节奏和停顿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闻、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
古诗朗读的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