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刚与柔”为题的作文评讲学案
【思路引导】
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先看“刚”: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
再看“柔”: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
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二、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
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三、“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构思举例】
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文体来写。一般来说,这种并列关系的话题作文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下面就来看看写议论文的立意及结构示范。
○构思一: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构建全文:
第一部分(开头):紧扣材料,阐明构成话题的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
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提出3个分论点,分别进行举例论证:
分论点1:刚使人勇,成就辉煌。
分论点2: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分论点3: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
第三部分:(结尾部分)
人生离不开刚,也离不开柔,“刚和柔”犹如雄鹰的双翅,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在人生的天空展翅翱翔。
○构思二:开头:紧扣材料,运用对比,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古人云,“太刚则必折,太柔则必缺”。因此,过“刚”和过“柔”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保持适度的原则,才能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恰到好处。
分析:层层深入,逐层说理,立足论点“刚柔相济”进行论证说理。
角度1:适度地把握刚。过刚是固执、顽固,适度的刚是刚强、坚韧。
角度2:适度地把握柔。过柔是懦弱、无能,适度地柔是灵活、机动。
角度3:既不能过刚也不能过柔,
刚与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