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究.docx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高校学术丑闻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和途径仍然需要探索。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很好的促进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本文将就实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需要知行合一进行探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提出虽然较早,但近年来,各地高校兴起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学生管理工作活动不断,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但与此同时,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利,结合高校教师提升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可行的。一、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与知行合一的内涵1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了让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达到统一而逐渐形成的约定。有可以概括为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理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形成个人与集体、乃至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协调这种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个人发展,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规定和制度。职业道德修养相应的特点较之一般道德具有,职业差异性、强迫性,即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会有差别,而且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对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约束、规范。而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不仅仅来自于社会舆论、集体规定、传统习俗,同时还要依赖于从业人员个人素质和内心的信念,这就是涉及知与行的关系。 2知行合一的内涵。我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朱熹等对知与行的关系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讨,其一般探索角度在知与行的难易、知与行的高低、知与行的先后等。到明代王阳明博采众长,提出知与行关系的统一,既是是传统观念知行角度认识的打破,又是知行统一关系的创新。他的知行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知并非传统意义的见闻、知识等,而是良知。第二,行是指人的意念思想引发的活动,甚至更高层面是指道德活动实践。而合一即统一、结合,王阳明推崇一是较高层次的实践,即道德实践。行是其体现方式,而达到这个目前必须与知相结合,否则,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能是空谈。因此,可以看出,知行合一可以这样理解一是,知与行是道德实践的必然过程和目标;二是,知与行没有顺序,不分前后,应当统一结合,相辅相成;三是,知行统一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自然的、自发的行动,否则不能称之为合一,只有自动的实践,才是自然的结合。二、高校教师目前知行不合一的问题既然知行合一是道德实践,那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的实践必定不能离开知行合一的落实。然而,当代学术、高等学府层出不穷高校教师负面消息,甚至如今高校教师不再将培育国家栋梁为己任,以利益最大化为图谋,甚至科研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人类和社会创新理论知识等现象,无一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滑坡。但高校教师做为高学历人群,知识储备相对较多,但为何仍然有违背职业道德修养的事情频繁发生,乃至于教师自我定位的缺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考量,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而不行。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高校教师除了传递学生专业知识、科研等职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灵魂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在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既要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在课堂内外管理学生。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借由辅导员一职分化出来,但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辅导员实际上都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