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难点 :“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格调清丽。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迫切愿望。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四、艺术特征 ,它相当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自叙传”的文学观。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郁达夫曾经指出:“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世经历和思想情感与早年郁达夫极为相似。 。作品以感伤抒情的笔调抒写了主人公的内心苦闷,笔致细腻,哀婉动人。 ,使得结构散漫自然,体现出一定的散文化倾向。 。对于萧瑟凄清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写相结合,使作品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五、作者争鸣《沉沦》中的性苦闷描写 《沉沦》对于主人公性苦闷的描写,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 首先,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作色情描写。作品中反映的性苦闷正是当时“时代病”的一种症状。作者对此进行真实描写,深刻表现了病态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人
沉沦--郁达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