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他认为:“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你却背弃自然,周围是烟尘与霉气,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他还说:“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受,用我的精神去获取至高至深,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自我,哪怕最后也同样失败,沦落。”这些都是浮士德重视实践的体现。第二,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投入生活就难免经历磨难。但经过失败后,他不断的重新开始,又不断的跌落下去,直到最后又重新抬头。尽管他失去了安宁,在生活中屡遭错误,但浮士德没有停留,他向前的渴望超出任何停顿,而是不断追求。“哪怕最后也同样失败,沦落。”浮士德自己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都已算完了!接下去又说:“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丽!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我甘愿将自己销毁!”他敢于和魔鬼打赌,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之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他该如此踏上人生旅途,任鬼魔出没而我行我素,在行进钟寻找痛苦,幸福。”浮士德呀,没有一瞬感到满足。即使在生命将至时刻,他也积极进取,从不伤心悔恨,不向“忧愁”低头。然而,他的追求也并非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误中,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充满矛盾的精
论浮士德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