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礼仪绪论定义: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这里只谈论狭义的礼仪分类:《礼记》分为吉、嘉、宾、军、凶起源:仰韶文化,人面虫身纹饰龙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可能为礼器原则: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另有祖宗的加入作用:维护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也是个人修身立行的准则。礼仪著作:周礼。原名《周官》,又《周官经》,春秋战国人所撰建构礼仪制度之书,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构拟。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获。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东汉郑玄注周礼,岁大行于天下。仪礼。存十七篇,为春秋战录。鲁人高堂生传授此书,弟子后苍推演了除士人之外卿大夫、天子、诸侯的礼节。梁人戴德、其侄戴胜、沛人庆普分别得之,成为大戴、小戴、庆氏三家。礼记。孔子及其弟子对旧时礼仪的解释。后存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唐代后者被奉为官方的教科书。吉礼:祭天圜丘祀天。时间:冬至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流程:天子百官来到郊外→天子宰杀牺牲→焚烧祭品(“燔燎”)→“尸”接受祭祀→向尸献祭品→尸接受并以“酢”回应→天子跳云门之舞→饮福,也即享用“酢”“尸”后来用牌位代替。秦代三年一祭;宋朝有大赦天下的礼节。天坛即清朝为祭天而特意设立的。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初与祭天混为一谈;唐高宗时分开。大雩:求雨仪式。平年例行,荒年随时举行。明堂:季秋之月大享天地之处,报答天地的恩情。五帝:将一年四季与五帝相匹配,分别祭祀。东汉正式定格。日月星辰:在春分早晨的东方祭祀太阳,秋分晚上的西方祭祀月亮。吉礼:祭地方丘祭地:夏至在北郊水泽上的方丘祭地。水代表山川。瘗埋。四望山川:祭祀名山大川之神。在国都四方举行,出师前后也要祭拜。封禅:在名山祭天以报天恩。社稷:初为土神与谷神,唐之后固定下来用五色土祭祀。吉礼:宗庙天子七,三昭三穆;诸侯五,二昭二穆;大夫三,士一。在七庙之外的祖宗,平时不复取出牌位,在合祀时方取出。有“尸”的参加。春夏秋冬、加上腊祭共五次。三年丧满,迁出一位神主,此时合祀。汉明帝后,独立的寺庙改为同堂异室。士大夫:只有小宗可以立庙。宗子之外的支子,不能立庙,只能助祭。庶子若无爵位,望墓而祭。宗子可以祭祀早夭者、无后者,庶子不可。吉礼:其他先王:始于秦始皇,隋代成常祀。至圣先师:孔子、颜回。始于汉高祖。籍田:天子亲自耕地,重农之意。祀蚕:皇后祭祀织神蚕神。享先医:医学。五祀:春祀户,夏祀灶,六月中祀中室,秋祀门,冬祀行。高禖:求子。傩:祛除疾病。蜡腊:祀拜神、先祖。后混为一谈。嘉礼:飨燕饮食飨燕礼。飨礼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于太庙举行,用于明礼仪而不在吃喝。燕礼在寝宫举行,重在吃喝。秦汉后混为一谈。。专指宗族的筵席礼仪,不是日常吃喝。分为两种:逢祭而宴,逢时而宴。嘉礼:婚礼名词来源:男方到女家亲迎完婚在黄昏时分发展:(上古母系氏族社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单偶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西周,伦理道德规范日益完备,逐渐形成了相应婚礼制度正式使用:西汉,王莽嫁女于平帝婚娶仪制:宋太平兴国七年《朱子家礼》:纳采、纳币(征)、亲迎明洪武时皇帝大婚晋时方才六礼具备士人娶婚之礼:五雁六礼纳采:求婚与同意求婚之礼,以雁为贽礼问名:询问女子姓名之礼,以雁为贽礼纳吉:得吉卜而纳之,以雁为礼,女家以礼相待纳征:纳币(帛)作为婚姻之证,正
中国礼仪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