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治疗体会(附1例报告)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De Quervain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占甲状腺疾病的5%,男女发生比例1:3~6,以40~50岁女性最为常见。夏季是其发病的高峰[1-2]。近期收治1例以反复发热为表现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误诊,结合文献,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56岁,发热、咽痛20 d,加重3 d入院。患者20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体温在38~39℃波动,每晚6~9时出现,可自行退热。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针、感冒退热药治疗,效果欠佳。外院PPD试验示强阳性,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患者未再发热。3 d前,患者再次发热,体温达39℃以上,并出现颈前区肿痛伴声嘶、多汗、心悸。查体:T ℃,P 82次/min。颈前区压痛,双侧甲状腺Ⅱ°肿大,呈“H”形,质中,有结节感,触痛明显,随吞咽上下移动。局部淋巴结未触及。
辅检:血WBC ×10 9/L,N ,ESR 106 mm/h,胸片无异常,PPD试验强阳性;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双侧甲状腺增大,内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左侧甲状腺内可见多个稍高回声团;基础代谢率+21%,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2 h %,24 h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阴性;T3 nmol/L,T4 nmol/L,FT3 Pmol/L,FT4 Pmol/L,TSH mIu/L。
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给予泼泥松片、美洛昔康片治疗,患者未再发热,体温恢复正常,2 d后颈前疼痛及甲状腺肿大明显减轻。2周后停美洛昔康,糖皮质激素逐步减量,现患者仍在维持用药。复查体温、血沉、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2 讨论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根据对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研究,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同种白细胞B35抗原相关。
临床特点:典型者整个病期分为:早期伴甲亢、中期伴甲减、恢复期三期。早期多起病急骤,有发热、全身乏力,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部位占位疼痛性结节,伴放射性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中期当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素耗竭,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出现甲减症状。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改善,甲状腺结节吸收消失,个别遗留小结节,以后缓慢吸收。
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甲状腺肿大、疼痛、有压痛,伴全身症状,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沉增快,血清T3、T4、FT3、FT4升高而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呈分离现象,诊断常不难确定。文献显示彩色多普勒、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率高,特异性强,是首选的检查手段[3]。
笔者诊治此例体会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亚甲炎应注意同以下几种疾病鉴别:①上呼吸道感染:误诊率最高,尤其早期难以区分,本例患者便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直到出现甲状腺肿痛才考虑亚甲炎;
②Graves病:患者出现典型的甲状腺毒症表现时,应注意甲状腺摄131I率是否降低,避免将早期伴甲亢型亚甲炎误诊为Graves病;③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常有发热,甲状腺区肿痛,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穿刺可抽得脓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抗生素治疗有效;④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症
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治疗体会(附1例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