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微课教学设计教材阅读《望洞庭》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所作。该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重点表现出了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丽。教学理念和思路《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时要把握好两点:(1)、阅读诗歌,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品味诗人的情感。(2)、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方法要着重抓三个方面抓字眼(2)抓想象(3)抓吟诵学情分析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图片 flash朗读视频 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子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2、结合PPT介绍洞庭湖的画面。(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联想到了哪些词语?3、引出课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4、简介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1、初读(范文朗诵欣赏)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不是感觉到很美?正音:潭(tán )磨(mó)螺(luó)2、逐句理解。(1)、“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两
《望洞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