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重点课题《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的关注重点是:失业、下岗职工的状况、女性职工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制度因素等。5月21日,该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挑战,莫过于如何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就业。它涉及到如何保持中提高的可持续性,需要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人们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该报告为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年度报告,主要内容是分析我国人口与劳动现状,并据此对今后的变化趋势作出判断。
报告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三份专题报告。第一篇报告回顾2001年人口形势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第二篇报告对"九五"期间和2001年就业形势进行了回顾和解析,也对中国加入WTO对就业的长期、近期影响做出了初步的预测。第三篇报告使用农业普查和农村住户劳动力专项抽样调查资料,概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和过剩状况,对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做出了描述和分析。本书下篇共包括九章。第一章从经济转轨的背景提出研究就业问题的意义,并就相关的几个重要话题提出看法。第二章比较精练地概括了经济理论中对于劳动就业的主要观点和争论,尝试为读者理解中国的就业与失业现象提供一个理论工具。第三章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解析就业与失业问题,特别着重于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第四章描述了城乡劳动力的供给问题--决定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状况的另一个决定因素。第五章介绍了国际通行的失业概念,并对中国转轨时期出现的失业、下岗现象进行了剖析。第六章把关注点集中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上面,特别讨论了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和改革思路。第七章讨论妇女就业问题,以其他转轨中国家的经验为借鉴,观察并预测劳动力市场上歧视的变化趋势。第八章把中国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置于WTO框架下面进行审视,并对WTO的就业效应进行了趋势估计。第九章根据全书的研究结果,以发挥比较优势战略为出发点,提出一个WTO时代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总体政策思路。
WTO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分析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WTO时代,并不意味着过去20余年增长与改革趋势的改变。WTO框架只是为中国继续其改革开放道路设定了一个时间表,并创造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外部约束环境。所以,以往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发育趋势,也将在WTO框架下得以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说,WTO对就业的效应以正面为主。并且,能否克服潜在的WTO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能否适宜地转向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有赖于:产业结构将继续按照劳动力丰富这一资源比较优势调整,经济政策是否把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放置中心地位,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一般认为,WTO的综合效应将会拉动中国经济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率;WTO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加大中国劳动密集性行业的竞争优势,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这意味着就业弹性将会有所提高。。就业弹性每增加10%,意味着要增加近50万个就业机会(假定7%的经济增长率和7亿从业人员的就业存量)。,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
我国目前就业状况(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