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朱熹、王守仁教育目的比较.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朱熹、王守仁教育目的比较朱熹、王阳明教育目的论之比较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明代中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两人生活的年代虽有很大不同,虽同出于封建社会之中,两人都是唯心主义者,但具体观点又有所不同。作为其教育思想基础的哲学观点的相异,也必然会造成两人有关教育主张的不同。虽然两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也不乏相通之处。两人都赞同“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社会发展扫清道德障碍,主张“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即最终目的都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本文从两人教育目的的主张方面来粗略了解两人有关教育目的的异同之处。关键词:朱熹王阳明教育目的异同点古往今来,已有不少名人学者不断的探究教育问题,其中当然也不乏对教育目的的论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和清初主张“心学”的王阳明,对教育目的也有各自的见解。虽然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有关教育目的的主张虽有差异,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两人观点的异同处。第一,教育目的思想的基础——唯心观的异同两人都是唯心主义者,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他说:“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于吾心”。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做“性”。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理也”,“性即理也”。所谓宏观的教育理论,最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将哲学运用于教育,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两人的教育思想都是以其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上的有所不同,也必然会导致两人有关教育目的的差异性。第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实现——“明人伦”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就是“明人伦”。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里,明确把“父子有亲”等列为五教之目,指出:“学者,学此而已。”还认为,若能做到“明人伦”也就是圣贤一类了。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它实是将“存天理,灭人欲”与“明人伦”的道德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对儒家的教化观点赋予新解。他认识到教育可以“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焉。”他用理学的诠释方法,“革尽人伦”而成“明人伦”的圣贤思想,影响了王阳明“明伦之外无学”的教育观点。“明伦之外无学”,表明王阳明也是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培养圣贤的学问。他肯定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而其理论基础是“致良知”说。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所以需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他认为“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王阳明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回自己的“良知良能”;“明人伦”是儒家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圣成贤”的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两人的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都是主张通过“存天理,灭人欲”过程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只是有所不同的是,

朱熹、王守仁教育目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zonghong1
  • 文件大小60 KB
  • 时间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