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历代医家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小儿热病多归咎纯阳体质”,分析这两种有关“纯阳”的错误认识的原因,解释了“纯阳”的真正涵义和对小儿疾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纯阳”之体;小儿;疾病;临床意义
“纯阳”一词首见于《周易》,用来说明宇宙现象。我国最早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用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其曰:“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对纯阳一词的概念未予阐明,从而引发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此理论对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疾病防治很重要,试作初步探讨。
1历代医家对“纯阳”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明代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曰:“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嫌”字作“近似”解。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了中医关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点。小儿出生后不能离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不能没有阴的存在,且先天元阴元阳促进后天水谷精气的吸收,后天水谷精气能长养先天元阴元阳。正如《类经》云:
“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长,必得阳而后行。”成人如此,小儿亦然。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曰:“天癸着阴气出,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谓阳气有余之论。”这里“着”本“著”,可作“附着”解,意为天癸依附于肾阴气(肾精),肾阴气(肾精)不足,天癸未至,这是纯阳。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繁殖的一种精微物质。认为肾精不足,天癸未至为纯阳,这种解释不合小儿生理特点,是不易被接受的。
认为小儿热病居多归咎纯阳体质。如《河间六书·小儿论》曰:“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叶天士说:“小儿热病最多者,以其体质属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宋代《圣济总录·小儿风热》曰:“小儿体性纯阳,热气自盛,或因触犯风邪,与热气相搏,外客皮毛,内壅心肺,其状恶风壮热……”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烦应作“须”解)以上医家从病理上立论,把小儿纯阳之体当成阳旺热盛解,以清热之法清热之药广泛应用,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把小儿热病居多的特点归咎于阳盛之体,这是不全面和不恰当的。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指出:“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乖误相承,流祸千古。”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岂盛阳者哉?”明确指出“纯阳”不可理解为盛阳。《灵枢·逆顺肥瘦篇》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都说明小儿的气血阴阳皆不足。清代罗整齐在《浮溪医论选》中指出:“小儿年幼,阳气未充,故曰纯阳,原非阳气足有余也……”从阳气充实完善的角度分析,小儿的阳气是稚弱的,未充的。小儿之阳相对于成人为不足之阳,小儿生机虽旺,但不完善和成熟,具体表现在肾气未盛,脾运力弱,肺宣发未健等方面。
《晋书·郭璞传》云:“时在岁首,纯阳之月。”此处“纯阳之月”指一年之首春季,万物生机旺盛,欣欣向荣。小儿初生,禀受母体胎元之气,尚未耗伤,在纯阳之气作用下,后天饮食之精尽化为先天之精气,充养机体,不断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

“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豆芽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