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万里长城似一条巨龙,自嘉峪关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向东,便一头扎进渤海湾。顺着“龙头”回首向后望去,一排排嵯峨的山峰连绵向北排列着,犹如巨龙的双角,因此山名也唤做“角山”。闻名于世的古城山海关,便坐落于这“龙头”与“龙角”之间。如果你到山海关游览,最好选择在重阳前后,那时蟹满菊黄,寻得一处古色古香的小酒店,煮熟一盆通红的海蟹,就着产自昌黎的红葡萄酒,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心中,便凭添出几许怀古的幽情。在重温那一段段苍凉而悲壮的历史之余,使人对这座古城的文化背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文化摇篮——本土文化角山深谧之处有一座古朴雅致的寺庙,当地人称作“角山寺”,其实早在明清两代,这里汇聚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因此名为“栖贤寺”。寺的周围栽种许多种古老的林木,每年秋季阔叶树的树叶纷纷落下,寺前满地的枯黄,显得落寞和凄凉。关于栖贤寺的建筑年代已无丛查考,《临榆县志》上记载只说寺之由来盖已有年,但是最晚也是明代的建筑。当时的栖贤寺巍峨壮观,香火旺盛,不但是山海关一处佛教寺庙和名胜古迹,更重要的它还是山海关文化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从明代初至晚清,有大批读书人寄居于此著书立说,其中不乏颇有建树者,他们的著作被纳入四库全书,传述海内。肖显,明代著名书法家,祖居山海关,青少年时期曾在栖贤寺读书,1742年中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肖显致仕后在栖贤寺旁筑“围春山庄”读书自娱。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匾额相传就是当年肖显所书,肖显卒年不详,死后葬角山之阳,可见肖显对角山的厚爱。在栖贤寺众多读书人当中,詹荣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年少时在角山寺西跨院角山精舍内读书,后来中进士第任户部分司主事,郎中等官位,明嘉靖十三年,詹荣编写了山海关建关以来的第一部史志书——《山海关志》。后来詹荣官至兵部左侍郎,詹荣晚年隐居角山寺,自称“角山先生”。逝世后葬于南海大湾,志书载南海大湾间有詹荣书墓。明清时期的栖贤寺人杰地灵,可惜后来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浓郁的文化氛围似乎也在那个时侯销声匿迹了,但仍然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至今被人们所传颂。栖贤寺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角山文化”,并逐渐影响形成山海关的本地文化。二、流民大潮——移民文化自明、清开始,便有中原地区的大量流民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移民入籍至山海关。那些东音西曲、南腔北调的群众性文化,也得以“安家落户”,溶于“土著”文化之中。在长期以来的流民大潮中,对山海关影响比较大的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闯关东”和改革开放后的大迁移。其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出关还是入关,留守在山海关的移民大部分是“能”人中的保守者,如今,我们仔细体会当地人的特征不难发现,在他们当中不乏老谋深算、狡黠诡诈,但同时又缺乏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他们固守家园、安居乐业,到也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有大批流民到关东平原开垦荒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山海关外大片土地闲置,政府鼓励中原汉人到关外垦荒,但在康熙七年,清政府又开始担心“龙兴之地”遭到破坏,于是下禁令不允许汉人出关。但关外的沃野千里,对生活在中原地区为穷困所迫的农民来说,仍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迫使他们不顾政府禁令冒险闯关,于是便有了“闯关东”的说法。咸丰十年,清朝颁布法令重新开放山海关,允许内地民众到关外谋生,因

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h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