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旅游文化课论文 - 关于“壮游”.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旅游文化课论文关于“壮游”的几点想法最近经常听到同学提起“壮游”这个词,并借此来说出自己以后的一些计划目标,比如去哪旅行之类的;这个词确实能够激发旅行的一种冲动和愿景吧,这次借交论文的机会想好好讨论下这个词和背后的一些故事。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实际上,全世界第一位以双脚徒步、骑车,完成环球壮举的人,就是一位中国人。1930年,上海青年潘德明为洗雪“东亚病夫”之耻,决心环绕地球一周。途中他始终随身携带一本四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包括圣雄甘地、泰戈尔等世界名人,都曾在上面签名。法国总统莱伯朗、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接见了他,并赠金牌。七年后他刚回国,旋即爆发七七事变,伟大的事迹就此湮没。壮游的词源其实,青年壮游并非现代专有的活动。“壮游”这个词源自唐朝,那是一个壮游的时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诗》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了“壮游”一词。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于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例子是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对原本价值观单一的年轻人,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行为、社会规范时,就会思省:我们的标准就是真理吗? 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驯化的教育、中庸的思想,让年轻人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也丢失了坚强的生命意志。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民国初年到达谷底。探险、壮游的精神丧失,在1900年前后半个世纪,还成为其它国家探险的对象。壮游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开创精神,缺乏这股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会改朝换代。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好在今天的中国,已有意重溯壮游传统。2005年,为了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深圳一群企业家花了半年,驾驶帆船从法国回到深圳;2006年月10月,央视“玄奘”组织企业家和媒体驾驶越野车队穿越亚洲八国,抵达印度的那兰陀。这也是重走玄奘之路的“精神追寻之旅”。何为壮游提起“壮游”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子弟进行的一种欧洲传统的旅行,后来也扩展到中欧、意大利、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阶层,尤其盛行于18世纪的英国。其实,壮游并非舶来品。“壮游”这个词源自唐朝,为我们所熟知的“唐僧西天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另外,亲尝百草的神农氏,扶摇万里的庄子,披兰佩蕙的屈原,豪放不羁的李白,遍游神州的徐霞客,都是了不起的壮游者。而全世界第一位靠徒步、骑车完成环球壮举的人潘德明,也是一位中国人。那么,究竟何为壮游?曾骑单车环绕台湾岛、海南岛、青海湖的葛磊认为,壮游就是“为了生命更臻完美,而选择走向远方的一段人生历练”。其基本要素有四:一是明确的提升自我的期许;二是足够的时间和距离;三是要付

旅游文化课论文 - 关于“壮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ciferios02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8-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