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矛盾、战略与政策研究
董恒年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北京:100083)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繁育和猪肉生产与消费大国,但还不是生猪产业强国。文章从生猪产业
链视角出发,分析了生猪产业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的繁殖工厂化、饲养规模化、产业一体化、产品安全健
康化和布局空间转移等基本趋势及其背景与原因,探讨了存在于生猪产业发展与资源供给之间、外来品种
引进与本土品种及种质资源保护之间、规模化一体化发展与就业及收入创造之间以及分散养殖、市场监管
和推动规模化发展之间的一系列两难选择及矛盾与问题,提出了未来应实施宏观低速增长和消费端口产业
推动等战略及相应政策。
关键词: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主要矛盾;战略与政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繁育和猪肉生产与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产业一方面受经济
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不断高级化等引致的需求强力拉动,另一方面
因生猪产业已演变为农村居民重要收入来源和城镇居民菜篮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政府的强劲推动,
使我国生猪生产从 1978 年出栏 亿头提高到 2003 年出栏 亿头[1],进而使我国生猪产业占全球生
猪产业的份额高达近五成。2003 年,全球生猪存栏量、肉猪屠宰量和猪肉产量分别为 亿头、
亿头和 9578 万吨,同年我国生猪存栏量、肉猪屠宰量和猪肉产量则分别高达 亿头、 亿头和 4519
万吨[2],占全球相应指标的份额分别为 %、%和 %。但是,中国生猪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
一系列两难选择及矛盾与问题,使中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决定了
目前还不是生猪产业强国。
西方学者在研究生猪产业时,往往将生猪繁育、养殖和屠宰、加工及后期营销联系起来共同研究,
一般用 Swine Industry 一词,有时也用 Pork Industry 这个词,是一个大的综合产业链。西方学者的这
种研究视野,强调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内部关联。也就是说,生猪繁育和养殖,总是受屠宰、加工和
营销等前项产业发展及猪肉产品消费需求的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如果我们将生猪产业的认识仍停
留在传统上所指的生猪繁育和养殖上,那么,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与世界生猪产业强国之间的差距,将会因
认识与观念的局限而导致的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割裂的影响而越拉越大。
一、世界和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
唐诗对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时提出,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实现了四个
转变[4]。本文认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受具有全球背景的四大趋势影响和作用。
(一)技术进步与市场条件下对集约经营效益的追求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向工厂化规模化发展与演变
这一趋势是全球生猪产业生产方式因技术进步和市场条件下对集约经营效益的追求而发生的转变。
国际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丹麦和荷兰将杂交优势理论应用于生猪产业二元杂交繁殖后,工厂化繁育养殖就
开始了,并逐步演变为一种新发展趋势。60-70 年代这一趋势主要向欧洲、北美和日本扩张,紧接着亚洲
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于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矛盾、战略与政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