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印江土家族民族自治县大园址村简介百科名片大园址村位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西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义乡,距离印江县城43公里,距离梵净山第一皇庵护国寺5公里,西上梵净山拜万米卧佛、攀金顶必经之地,也是拜游梵净山的第一村寨。概况大园址村,共3个村民组(大园址村民组,苏家坡村民组,护国寺村民组),115户427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通信网覆盖全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现有党员人数20人,是一个农业村,主要经济以旅游、茶叶、药材等为主。该村由土家族、苗族构成,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至今,沿袭了过年、哭嫁、哭丧等民俗传统文化,保存着大鼓、锣、唢呐、长号等乐器和花灯、板凳舞等戏剧、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浓厚、民风淳朴、勤劳热情的村寨。旅游资源梵净山第一古刹皇庵护国禅寺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约11公里,原名天池院,始建于宋代建炎年间,清初更名为护国寺。该寺背靠狮子崖,面对肖家河,寺庙占地40余亩,应属梵净山最为壮观之古寺。护国寺内题咏、楹联颇多,尤以书题颐和园匾额荣获慈禧嘉赏的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正殿长联及匾额最为珍贵。梵净山护国禅寺是明代万历年间敕封的著名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净山最大的寺庙。它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址村,距印江县城48公里,距梵净山金顶15公里。棉絮岭自梵净山金顶逶迤而来,在护国寺后山稍有停顿,形成一片开阔地带。护国禅寺背靠青山,面向万岭、极目远眺,数百里山峦起伏,波涛般荡叠绵延,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百里烟波奔来眼底,千年社事注结心头......护国禅寺历史悠久,其始建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2002年底2003年初,在护国寺原址施工中出土了一大批万历三年(1575)的寺庙文物,如药师佛的宫毗罗等12药叉神将、古碑、莲座等,多数为绿砂石,神将造型生动,工艺独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贵,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万历三年”字样。同年代的梵净山金顶石壁“院道摩崖”有“委系古迹名山”,印江知县雷学皋招募善人“起竖庵殿”等记载,这些出土文物和碑刻证实了430年以前修复梵净山时的盛况,可见梵净山护国寺在当时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护国禅寺历史悠久,其始建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2002年底2003年初,在护国寺原址施工中出土了一大批万历三年(1575)的寺庙文物,如药师佛的宫毗罗等12药叉神将、古碑、莲座等,多数为绿砂石,神将造型生动,工艺独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贵,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万历三年”字样。同年代的梵净山金顶石壁“院道摩崖”有“委系古迹名山”,印江知县雷学皋招募善人“起竖庵殿”等记载,这些出土文物和碑刻证实了430年以前修复梵净山时的盛况,可见梵净山护国寺在当时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护国禅寺原有建筑占地达48亩之多,有殿堂三进:前为玉皇殿五间,两侧配殿各两间;中进为正殿七间,侧各三间禅房,中为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五间,对厅五间,是朝山时香客宿息处;后进为观音殿,两侧耳房分别为厨房和库房。整个寺庙群均为木结构,建筑精美,画栋雕梁,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族建筑风格。寺内佛像伟岸庄严,雕塑精细,造型逼真,流金溢彩。这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可证的坚实材料。护国寺历代都有高僧住锡。仅万历后至清末有名有姓
大园址村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