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近况
【摘要】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临床医家从“痰”、“湿”、“瘀”、“肺”不同来辨证治疗。方药的应用上亦各有千秋。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医药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若治疗不及时不得当,极易迁延为慢性而缠绵难愈,进而危害听力。西药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随着中医药临床的广泛应用,对于本病的中医药治疗亦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1 治疗方法选择
[1]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病机在于清升浊降失调。由于肺失宣肃,肝(胆)失输泄,脾(胃)失健运,肾气失化,而致痰浊瘀血留滞耳窍,而发其病。遂分为邪袭肺卫型、(肝胆郁热风热侵袭)型、肝胆湿热型、(邪毒内侵,热毒积滞)型辩证治疗。赵东[2]认为本病无论是何性质,则均相当于中医所称的“痰饮”,遂以治痰为主,兼以利水、开窍。
,主要是湿邪作祟,急性期,多为湿夹风热,治疗宜疏风清热,利湿通窍,常用四苓散合银翘散加减。怀德等认为本病多为邪毒内侵,热毒积滞,经气闭塞耳窍所致,遂予以既可清热解毒、消炎散结,又可祛湿淡渗利水、开耳窍的中药配合鼓膜穿刺治疗本病。
,认为本病是由于邪毒内侵,湿热毒邪积滞,耳窍经气痞塞不宣而致,治以行气活血,通络开窍。李宝琦认为邪毒滞留,气血瘀阻于耳窍而致本病,治疗宜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依据其挟寒、热、湿的不同,风寒者宜宣肺祛风、散寒通窍,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者宜宣肺疏风、清热通窍,方选银翘散加减;挟湿者则宜佐祛湿通窍,方用九味羌活汤或香薷饮加减,并适当加入行气之品以助邪之宣散。
王全军等认为通过中西药协同抗菌,松弛耳咽管张肌,扩张耳血管等作用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比通常只应用西药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郑秀琴运用西医治疗外加疏风行气通窍方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因标本兼治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钟渠等采用中药通耳汤结合滴耳、滴鼻,口服西药等治疗耳胀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传统针灸在耳鼻喉科的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针灸疗法在耳胀的治疗方法中亦占有一席之地。侯广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耳穴压丸辅助治疗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孙珊根据
“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采用散邪除痞,疏通经络,消胀止痛之法,局部取穴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耳胀获很好的疗效。
近年来,中医药外治研究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贾春芒将浸透华蟾素注射液的药棉贴敷在咽鼓管咽口,同时配合耳咽管间接吹张法,治疗53例患者,%。陈改娥等以散邪通窍为治疗本病的大法,用复聪滴耳液滴耳使药力直达病所,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李翠芳运用耳穴压珠法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35例患者,%。
2 方药的选择
经方验方是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应用而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能对症应用经方验方并用好是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
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近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