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的一句话,我想就这个来谈谈我对哈姆雷特的一些看法吧。其实我也是比较的喜欢这句话的,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当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想今天是生存还是毁灭,既然“Tobeornotto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那么这个问题绝不是我们所想的简简单单的生存与死亡的问题,它应该是连带着对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是有一定的启发的,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到的问题,不妨经常地问一下自己Tobeornottobe,我们要学会理性的思考一些问题,要想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在自己遇到一些要自己做出抉择的时候多去想想,我要不要做,我到底想要怎么做,我想追求的是什么不想的又是什么。当然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也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过多的思考就会延误时机,会是使一些事情脱离自己所设想的轨道,其实从心理学上讲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他是害怕的,心中是恐惧的,他们会自己为自己的抉择设想出许多的结局,这使他们对于自己即将作出的抉择有所怀疑,有所担忧,而他们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则会导致他们不愿作出重大决定,总在犹豫着,在做与不做间徘徊着。举个例子来说,他们会对死亡产生了顾虑,会想死后“我”是否还存在,会想自己死去将要到达之地是否比这里更痛苦,会想自己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无论行事或思维,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他对于Tobeornottobe的考虑是惊人的,这也许与他的一些经历有关吧,他总是在Tobe和nottobe的左右摇摆着,这些导致他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于是“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当然哈姆雷特刚开始时并不是这样子的,如果开始的时候出了这个选择题给哈姆雷特来做的话,我想他的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生存,应为当时他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羡慕。那时的哈姆雷特是完全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和谐的,相信人类是一种伟大的生灵,是善良的、有德行的,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人间是充满友谊、爱情的,而这种友谊、爱情是忠诚的、纯洁的。他是善良、正直、博学、机敏、理智、爱憎分明,他痛恨着邪恶、无知、狭隘,他希望成就大业,能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和人文主义的社会,他有着崇高的梦想,他对一切都充满着热情,他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充满着阳光。可渐渐地事情发生了变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谁也不知道,但他的发生确实那么的突然。哈姆雷特对生存与毁灭选择开始出现变化的分界线应该是他的父亲的离开。它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让他措手不及。在老国王活着的时候,哈姆雷特是幸福的,他像我们现在大多数有父母庇佑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着,甚至比我们现在的孩子更幸福,因为当时的哈姆雷特是属于社会统治阶层的青年王子。那时的他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还是十分的富有的,没有任何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思想。那时的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与激情。他踌躇满志,他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他热情、乐于思考,热爱父母、忠于友情、爱情,有美好的幻想,坚信能实现理想。他感觉世界是和谐的、富丽的。“大地”是“一副大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极好的帐幕”,“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的爱人奥菲丽娅曾这样的描述他,“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克劳迪斯也说,“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有多么的幸福与快乐,我想当时的对于疾苦忧愁应该是一个比较模糊地感念吧,就像在1931年美国的那次经济大危机过后,那些大财阀的子孙说的:“我们不知道有经济危机的出现,我以为社会一直处于富有的状态”,他们的生活是富足的,这和当时的哈姆雷特应该一样吧。那时的哈姆雷特对未来的憧憬是高的,他相信自己能为自己的国家人民带来幸福,他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他在幸福中期待,在等待中快乐的生活着。可是,突然地变故使一切的美好消失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王子的头上,他想不到,也不敢想象,他心中的崇拜对象--父王会突然死去,他那亲爱的父亲竟突然之间离他而去,这对于从小就敬爱父亲的王子
生存还是毁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