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四川分设川东道、川南道、川西道、川北道。道,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川东道的道台衙门,重庆府的府台衙门及巴县衙门均设在今渝中区。由渝中区将塘报送往铜贯驿、白市驿、来凤驿等地,再分送川西、川南各地。从渝中区将塘报送往合州(今合川),要经过十个塘。这十个“塘”是:头塘,在江北区的十滩下面;二塘,在井口对岸的二塘河,今属渝北区;三塘,在歌乐山精神病医院的三塘坡;四塘,在土主场附近的四塘村;五塘,在青木关关口;六塘、七塘、八塘属壁山县境;九塘、十塘属合川,十塘到合川东津沱大约二十华里。这条驿路通往川北,全长大约两百余华里,塘兵递送塘报,骑马大概要花一天时间。这条旱路全用石板铺成,若石板被马牛等牲口踏破,或遇塌方,当地农民自觉自愿将路修补好,认为“修桥补路是善事,为子孙积德。”因此,这条石板路行走十分方便,不沾泥浆、不打滑。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修筑了渝合、成渝等公路,又有民生公司的轮船通往重庆,交通方便了一些,但不少的农民还是习惯于走这条驿道。途中有两处耸立着“圣旨”牌坊:一座在六塘的牌坊岗;另一座在八塘场正街惠民宫旁。牌坊约有十余米高,完全用条石砌成,上面正中间镌刻“圣旨”二字,条石上有龙的浮雕。据当地老人们说,过去道台、府台大人下乡巡视体察民情,经过“圣旨”牌坊,都要下轿叩头跪拜,以谢皇恩。这两种牌坊现在作为古文物,还保存完好。遇有岔路口还建立有指路碑。例如从八塘到九塘的途中,是合川、铜梁、壁山三交界的地方,有个峰垭口处,立着一块指路碑,上面刻着“向右走合川,向左走旧县”,以方便行路人。这条古道中,遇有溪河,就建有石拱桥或石平板桥。十塘场口边的平板石桥最为奇特,由四块石板镶成,每块长约6米、宽约一米,厚约一尺,非常平稳牢实,十多吨重的石灰,当时又没有起重机,不知先人们怎么开凿石板,又怎么安砌上去的呀?我真赞叹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力量。古驿道中的场镇,最繁华的要算八塘镇了。八塘遐迩闻名,素有“九宫八庙”的佛教圣地之称。“九宫八庙”是: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惠民宫、禹王宫、地主宫、万寿宫、大林寺、园福寺等九座宫殿,宫殿气势恢弘,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殿中几十尊佛像,油漆彩绘,都是用楠木或柏木雕刻而成。庙宇中供有大禹、观音、无常、孔子等神像。尊尊神像,威严气派,栩栩如生。在惠民宫、南华宫、万寿宫三处还建有戏楼和观戏的廊厢。戏楼两端雄踞着雕刻的狮子,台口横檐还雕刻有古戏的人物形象。每座庙宇都悬挂着金字匾额。每年腊月,乡里派专人向商人募捐唱戏费和龙灯费,有时有两套戏班子分别在两个戏楼唱川戏,从初一唱到正月十五烧龙灯。每晚,看川戏,看龙灯的人很多,拥挤不堪。乡民们是不用花钱买票的,只须带上一根木凳就行了。八塘,是川北的武胜、阆中及合川、铜梁等地到重庆的必经旱路。这里商贾云集,各地的土特产如药材、棉丝绸、竹木器要运到重
八塘的九宫八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