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净慈寺导游词
杭州净慈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占地面积184亩,建筑面积29600平方米。该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改为“寿宁禅院”。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改“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御书“净慈寺”额。前后几经兴衰,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历代住持有139位,与余杭径山万寿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评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五山之列。
下面请各位跟着我逐一参观净寺的各处殿堂和重要景点。
【金刚殿】
首先,大家请看净慈寺的山门,按照寺院传统的布局这里应该叫天王殿。一般的寺院都是以天王殿作山门的,净寺也不例外,只是里面塑的并不是四大天王,而是两大金刚护法,所以我们叫它金刚殿,是1985年重建的。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净寺山门上的匾额是竖着的。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匾额是有区别的,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凡是山门挂竖额的寺院都与皇帝有一定关系。净寺门额上正是大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弘历南巡时为净寺所题的“敕建净慈禅寺”。
宋朝,有著名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十。“南屏晚钟”就是其中之一。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圣祖玄烨南巡,手书匾额
“南屏晚钟”,由总督郭世隆、巡抚张敏等于寺门外建亭以悬其上。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为“西湖十景”各题诗一首勒于石亭。山门外西侧,御碑亭内树立的正是乾隆为“南屏晚钟”的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把杭州的南屏晚钟与苏州的寒山寺钟声作了描述和联想。
进入山门,殿堂中央前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后面是韦陀将军。弥勒菩萨已修到等觉位,即觉于佛等,候补佛位,所以弥勒菩萨又叫弥勒佛。经书上说,弥勒佛现居第四层兜率天内院,释迦牟尼佛的法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降生人间。所以我们一般又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本来千佛一面,都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现在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是以一个光头大肚和尚的形象出现的?原来,这是根据唐五代奉化岳林寺弥勒化身的形象而塑造的。在唐五代以前的中国佛教史料里是看不到这种和尚形象的弥勒佛像的。
弥勒后边的韦驮将军,原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中国寺院通常将他安奉在天王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表示护法之意。按照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山八海之中,有四个大洲: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我们地球就属于南瞻部洲范围。东、南、西三洲人民具有善根,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人民,我们称之为三洲感应。北俱卢洲的人民寿命千岁,从不夭寿,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受佛法,所以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此洲。
传说佛涅磐时,有一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时韦驮急追取还,故被人称为“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古丛林里有个惯制,若见天王殿内韦驮将军塑像的金刚杵横担在胸,该寺即为十方道场,外来云水僧可挂单常住。如果金刚杵右手拄地,竖立身前,说明该寺是子孙寺庙,不对外接单纳众。
【净寺双井】
经山门进入庭院,大家可以看到东西两侧有两眼水井。这是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由住持石田法熏大和尚以禅杖叩地凿出的水井。
据寺志记载,在法熏开凿双
杭州净慈寺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