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目录一、引言..........................................3二、个人信息概念及泄露渠道........................4(一)个人信息概念.............................4(二)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4三、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违法犯罪及危害..............6(一)电信诈骗犯罪…………………………………….6(二)网络盗取犯罪.............................8四、个人信息安全防患的对策........................9(一)立法打击滥用个人信息行为…………………….9(二)严厉打击利用个人信息的非法犯罪行为……….9(三)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10(四)规范收集网上个人信息资料主体的行为尺度….10五、结语…………………………….…………………………………12参考文献…………………………….………………………………...13题目: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个人信息安全状况逐步恶化,利用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的现实情况,从个人信息泄露方式入手,探讨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打击利用个人信息违法的犯罪以及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关键词:个人信息泄露犯罪危害防范一、引言当今,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情况也已呈蔓延之势,正日益严重地妨碍着公众的正常生活。不仅让当事人不堪其扰,更可能为刑事犯罪提供土壤。目前,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非常严重,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无处不在。刚拿到新房钥匙就有人上门推销装修、新房没住上一年就有中介问“你的房子要不要卖?”、保单刚要到期就有人向你推销保险、刚住进医院的产房就有婴儿用品推销员的电话追了过来。包括姓名、职业、电话,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资料不经意就会被公然暴露在世人面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曾做了一系列有关个人信息泄露的调查,结果显示,八成的网友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现在更是出现了明码标价售卖个人信息的情况,甚至在某些网站只需输入搜索的人名,就可以立即查到此人的信息,甚至包括家庭电话、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婚姻状况、犯罪记录等个人重要信息内容。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泄露出去的信息往往被犯罪分子利用。目前,利用个人信息进行敲诈、诈骗的案件已成高发态势,防不胜防。那么,这些信息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二、个人信息概念及泄露渠道(一)个人信息概念个人信息,从字面上解释为有关个人一些状况的信息。更严格的定义是有着特定内涵的法律概念,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识别本人的信息。“公民个人信息”具体包括: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职业、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家庭成员等个人基本资料;用户不愿被公开浏览、传递的私人文件,如照片、录像等个人文件数据;固定电话、手机号码、通信地址、e—mail等个人联系方式;个人财务账号,如信用卡号码、指纹、网上登录账号和密码等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二)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如此隐秘的私人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据全国人大代收集用户信息;消费者在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调查,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广泛:一些商家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或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或银行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出售;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或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搜索或链接;名片代印机构储存的大量个人信息被泄露;物业泄露业主信息;废旧电脑磁盘恢复数据等等。归结起来,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个人自愿填写,后被不法商人以盈利为目的收集而销售。例如,08年被媒体曝光的“分众事件”:仅一个分众无线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就掌握了中国5亿多手机用户中一半的信息。该公司对机主的信息进行详尽分类,细致到机主的性别、年龄、消费水平等,以“精确”发送“广告”短信到个人。2、非法窃取个人信息。一些专门的木马或病毒,能够轻易侵入私人电脑,监视所有的电脑操作并作记录,由此获得了网络银行、游戏的账户密码,轻松支取银行账户中的存款盗取游戏中的装备,有的甚至能够完全操纵计算机,打开计算机上任何文件夹,查阅所有文件。三、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违法犯罪及危害不法分子获得大量甚至详细的个人信息后,在作案过程中便能轻易获得受害人的信任,骗取受害人的钱财,使得诈骗等犯罪得以成功实施。一些进行恶意人肉搜索的个人或组织也通过非法使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给当事人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损害。当前,个人信息遭泄露后所带来的危害最要体现在电信诈骗犯罪和网络盗取犯罪方面。(一)电信诈骗犯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