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与《闲情偶寄》
一、李渔小传
1、生平简介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中年改名李渔,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著作有《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巧团圆》等,其中《风筝误》是其代表作。
李渔才名震世。尽管在他生前死后有的人对他也曾有过不同评价,但历史的真面目却是明明白白的:李渔不仅是一个戏剧家、戏曲理论家、诗词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个诗人、画家、书法家、历史学家,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出版家、教育家。同时,李渔也是一位园林建筑大师。曾在老家夏李开沟筑坝,引水环绕里址,现遗迹尚存,村人受益至今,后人称其为“李渔坝”。不仅如此,李渔还是位杰出的园林艺术家,具有独特的园林美学风格。他先后在南京、北京、杭州等地营造过芥子园、惠园、半亩园、层园等等,表现了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崇尚自然、注重变化的园林美学风格。
2、锋芒微露夏李村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夏李村,出生于一个药商世家。他自幼就十分聪明,通读四书五经,全家把光宗耀祖,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由于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李渔后来几次乡试均未能中,便入金华府同知许宸章署为幕客。南明亡,他绝意仕途,归夏李村建伊山别业(又称伊园)隐居,过着“识字农”生活。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自誉可与杭州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李渔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以他为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题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列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
3、杭州成名
由于机缘巧合,顺治八年(1651),李渔卖去自己悉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举家移往杭州,开始了自己的戏曲小说创造生涯。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而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不仅如此,李渔还是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李渔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当时,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笠翁新作。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金陵。
3、金陵芥子园
在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李渔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李渔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
李渔与闲情偶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