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
-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建筑技术、建筑活动进展以及战后初期建筑
探新动的持续及其流派,现代建筑派的诞生及代表人物。
学习目标: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背景、建筑技术以及建筑进展,
认识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中的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及构成派;
掌握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创新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掌握重点:
(1)战后初期建筑探新的流派;
(2)现代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第一节: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一、两战期间的历史背景:
总体处于激烈振荡和急速变化的时期
1917~1923年,欧洲各国处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
1924~1929,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
1929~193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二战即将爆发。
二、建筑技术进展:
19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加以完善并推广应用,焊接技术用于高层钢结构、安全玻璃、吸声吸音材料出现并用于建筑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大跨度建筑中出现了壳体结构;
建筑设备发展加快,霓虹灯、空调设备出现,建筑使用质量提高;
建筑施工技术提高,施工速度飞快。如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州大厦”
三、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一)战后初期建筑探新的社会背景
1914年~1918年的一战,给欧美的经济和人们的意识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美国外,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20年代后,各国的经济才逐渐恢复发展。
一次大战后的欧美,社会背景十分复杂,其中影响建筑活动较大的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战争造成的物质后果。
大战的破坏以及建筑活动的停滞造成严重的房荒和城市重建问题。这种状况有利于注重功能、经济、建造速度快的新建筑的成熟。只有这样的新建筑才能解决面临的大量民用建筑建设的问题。
其二:一战前,19世纪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大量推广。
其三:不仅从物质上,战争也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初期的繁荣带来的梦想已被严酷的事实粉碎,古罗马、古希腊等古典主义的样式再也无法成为“英雄”“壮丽”的外衣,回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口号自然也无法解决这时的现实问题。因此,古典复兴已失去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探新的流派
战后的社会条件客观上促使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风格趋于成熟。因此,战后初期已经奏起了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的序曲。古典复兴虽然也还相当流行,却再也不是建筑界的主流,那些已程式化的形式越来越包裹不住新的建筑内容了。
1、表现主义派——德国诞生: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出现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
戏剧。
观点主张: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代表人物:门德尔松
代表作品:爱因斯坦天文台
作品特征: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
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历史意义(局限性):表现派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只是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去替代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在战后初期时兴过一阵,不久就消退了。
混沌的流线体形,
不规则窗洞,
造型奇特,难以言状,
表现出神秘莫测的气氛。
以此来表达相对论在一般人心中匪夷所思、高深莫测的印象。
爱因斯坦天文台
2、未来主义——意大利诞生: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观点: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歌颂工厂、机器、
火车的威力,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彻底批判过去传统。
代表人物: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圣泰里亚,
当时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只是提出了一系列以“新城市”为题的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图,大约有数百幅之多。
历史意义:圣泰里亚“未来主义建筑观”的精华一直影响到20世纪。
如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
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
圣泰里亚的未来城市建筑想象图
高大的阶梯形的楼房、电梯放在建筑外部,
林立的楼房下川流不息的汽车、火车,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上行驶。
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