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亚洲经济转型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亚洲经济转型2012年3月1日,由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下简称“亚太中心”)与亚洲开发银行(下简称“亚行”)、亚行学院联合主办的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研讨会在亚太中心会议室举行。出席会议的中方单位有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国研中心、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外方除亚行外,还有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美国银行等机构。会议就亚洲、亚洲相关国家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一)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的经验和启示虽然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给亚洲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亚洲更应从中总结经验和启示:第一,较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未殃及亚洲金融部门,相反,亚洲金融部门自强使亚洲能更好地应对危机的直接影响。第二,保持经济强劲增长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第三,加强外汇储备是自我防御的良好方式。第四,1997年后,强劲的世界经济推动了亚洲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以及资本流动增长。第五,大量的储蓄和流动性进入了金融部门,但还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政策制定者对流动性的认识往往不准确,也晚于市场。第六,政策制定者应不断关注既能应对当前危机又能确保中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战略。(二)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的现实压力:面临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全球经济危机已不仅仅是金融和经济危机,目前正逐步向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扩散,全球正面临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全球再平衡压力变大,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有些国家是应对债务危机,有些国家是防通胀,有些国家是保增长。欧债危机依然存在风险,美国复苏缓慢,全球金融市场复苏乏力,市场信心不振,大宗商品市场仍然面临剧烈波动风险。但是,亚洲总体形势较好,东亚发展最好。目前,美国和欧盟虽然总体不容乐观,但将会出现缓慢复苏。希腊仍然面临债务违约风险,但债务危机最终可以得到解决。如果欧盟政治家选择将希腊留在欧元区,通过减免债务、增加流动性,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也许欧盟能保持零增长,有可能会避免巨大衰退的灾难性后果。(三)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的挑战亚洲必须应对美欧经济危机的短期冲击,但亚洲必须面对中长期挑战: 第一,改变由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二,随着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亚洲将担负更多责任和权利。第三,亚洲需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解决治理问题以及避免金融泡沫。第四,仍然面临影响发展前景的负面因素:失衡不断恶化,就业弹性下降,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需引起广泛关注。第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出口愈发困难。第六,亚洲贸易形式的改变显示了失衡的迹象。过去三年的数据表明,亚洲和欧美之间的贸易额已经下降,但亚洲区域国家之间以及亚洲与欧美以外国家间的贸易额增加。这可能是周期性的改变,也可能是结构性的改变。第七,亚洲是全球资本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第八,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印度,保持了较快增长,而另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却正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四)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的措施亚洲应致力于经济结构再平衡。在未来5-10年间,亚洲将稳步转型,将更加趋向于内需驱动型投资(地区间或南南之间),并将有利于促进亚洲发展。虽然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是一个长期问题,建议中长期内采取如下措施: 在区域合作上:在本地区建立类似欧洲央行的机构,比如亚洲货币基金。更加注重亚洲区域合作,不应被美欧主导。加强气候政策的协调。在公共管理上:应加强金融体系、金融监管以及社会安全网的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农业和土地管理,有效利用水和化肥,保障食品供应安全,加强污染控制。实施改善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投资领域上:应盘活外汇储备,进行海外投资。加大环境保护、生物、信息技术、通讯等领域投资。亚洲有足够的储蓄,应进一步进行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在出口政策上:虽然北美和欧洲是亚洲的重要出口市场,但也可考虑非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市场。在金融政策上:不提倡短期宏观政策。在短期内,需要避免恐慌与泡沫,亚洲银行不应重演欧洲银行的过度借债行为。应建立泡沫防御机制。为避免市场恐慌情绪,应建立衡量银行泡沫的一些指标。中央银行应在提供流动性中发挥重要角色。华尔街模式没有成功,目前没有一个通行的模式。政府要管控石油行业和金融行业。保持传统金融工具与现代金融工具的适当比例。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转型(一)中国在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和贡献 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及经济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特征是适度的扩张性,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并举,注
亚洲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及亚洲经济转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