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有效合作”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开展“小组有效合作”探究实验已有一年时间。回顾一年来的点点滴滴,自己曾为如何开展好实验迷茫过,曾为孩子们的精彩发言欢呼过,曾为搞好小组评价而多次夜不能寐过,曾为有了一点灵感而欣喜过,曾为孩子们的进步大笑过……总之,实验一年来,一路辛苦一路甜。以下是开展实验以来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收获和困惑。一、具体做法和收获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实验伊始,我和李老师利用整整两节课时间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共分十四个小组,每组四人,有两个组五人。分组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当然,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我们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初的分组进行了多次调整,以达到最优化、公平化。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我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为改变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我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孩子们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监督员各一名。小组长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纪律监督员负责组织好本组纪律。当然,各组成员的角色定期转换。(想法不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比较难落实,孩子可能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多孩子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需要进一步训练。)(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3、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以前,我布置完任务,几分钟后就让学生汇报,结果由于学生探究不透彻以致于回答问题时自信心不足,支支吾吾,小组合作没有发挥作用。现在的课堂上,我基本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他们的汇报情况进行补充、更正。当然,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小组活动期间,我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友好合作。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我都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良好方法及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
一路辛苦一路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