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一生序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千锤百炼,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与其他文人不同,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啼血自白。总忘不了,那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的无比惆怅身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第一回壮岁旌旗拥万夫中国历史上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完成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第二回栏杆拍遍无人会世上事事皆心想事成,并不可能。南渡之后,辛被迫脱离战场,失去钢刀利剑,何谈沙场点兵。血溅战袍?只得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到福建任地方官,他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这个书生,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
辛弃疾的一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