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只有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合作探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下面本人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学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互帮互助,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言行,善于做“倾听者”,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保护学生奇思妙想。对言之有理、见解独到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学做小记者、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充满创新热情和智慧火花。
二、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如讲原始社会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古建筑复原图,区别哪个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哪一个是半坡居民的房屋,依据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并分组进行探讨、论证,最后判断出:用木头支架的是河姆渡居民房屋,陷入地下一截的是半坡居民房屋。在分析河姆渡居民房屋时,有个同学说:“河姆渡在长江流域,房子架起来能防潮,上面能通风。”另外同学补充“:如果有洪水,水可以从下面流走。”在分析半坡居民房屋时有同学认为:西安半坡在黄土高原上,干燥少雨,所以才这样建造,老师继续引导“,为什么非要陷入地下一截成半穴式呢,上下不方便,还挺黑的?”突然一位同学说“这样可以冬暖夏凉,像我们现在的地铁、地下室就有这样的功能。”最后老师又把问题升华“,从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南北建筑中,大家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此例就是利用学生间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这种学习方式就为学生创设了创新思维的有利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重视学生在探索问题时那种“违反常理”的提问和在辩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赞赏学生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引导和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因素。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开发。如在分析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
“假如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自己的武装,革命结局将如何?”“假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能坚决同蒋介石的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国共合作能维持下去吗?”又如在评价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这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真正体现吗?”,
在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培养能力创新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