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明史教學討論---以95年度康軒版與96年度南一版「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為中心余芳前言:現今國中教科書採一綱多本制,歷史教材在社會課本裏,每年由學校依各領域的教學研究會來投票選擇版本教學,本文就本校去年康軒版與今年南一版明清的政治發展中「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為討論中心,先就教材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再討論學術上研究成果,最後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的建議與結論。二、95年度康軒版與96年度南一版「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課文內容的比較分析:去年本校使用康軒版教材內容「明朝中期的危機與改革」教材內容如下:明中期以後,皇帝大多長期不問政事,加上人口增加,土地集中於富豪,人民逃避力役與賦稅,國家財政日益困難。此外,又有倭寇長期騷擾沿海地區。至明神宗萬曆初年,張居正為了挽救政府的財政危機,積極改革,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另整頓稅收,實施一條鞭法;同時重整軍務,以防治倭寇及鞏固北方邊防。張居正的改革一度滅緩了明帝國的危機,但他死後,改革後繼無人,財政持續惡化,朝政日趨敗壞。明末災荒頻仍,又與東北方的女真族長期作戰,國庫日漸空虛,於是增加稅目,造成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其中以李自成、張獻忠的勢力最大。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補給站::元末明初,日本沒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所組成的海盜群,和中國海盜相勾結,在東南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此時因海寇來自日本,故稱為倭寇。: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將明初分開徵收的賦稅與力役合併,以畝為單位,每戶以白銀繳稅,簡化賦役的徵收手續。:明朝中後期,陝西發生大飢荒,邊防軍也因領不到糧餉而叛變。災民與飢兵結合到處劫掠,形成流寇。圖片:2-5-6張居正畫像。張居正的改革,因損及許多人的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張居正死後,家產被抄沒,改革措施也遭停頓。2-5-7倭寇圖卷局部。圖中是明朝水軍與倭寇激戰場面,在山嶺後面是百姓慌張避亂的景象。今年本校使用南一版教材內容「明朝中期的危機與改革」教材內容如下:明中葉以後,皇帝多昏庸,政治日趨腐敗。社會上又因土地兼併造成貧富不均、百姓避役逃稅情形嚴重,政府政府財政日益困難。明神宗時,張居正力圖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將人民應繳納的田賦和力役折合為一,按畝徵銀,減輕百姓負擔,而國家財富亦得以增加。可惜張居正死後,改革停頓,明代的危機持續加深。自明成祖以來,宦官權勢益大。明神宗時,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批評宦官,獲得部分朝臣與士人的互相應和,被稱為東林黨。熹宗時,反對東林黨的官員依附掌權的宦官魏忠賢,形成黨爭,對國家傷害甚大。明朝北方始終處於蒙古族威脅之下,東南沿海則苦於倭寇的侵擾。明末,因朝鮮之役、征伐東北女真而支出大增,百姓稅賦更重,加上陜北發生嚴重天災,引發鐖荒,災民與久未發餉的饑兵結合,到處劫掠,被稱為流寇。其中張獻忠進占四川,李自成甚至攻陷北京,思宗因而自縊,明朝滅亡。圖11-5抗倭圖卷(局部)倭寇不只日本人,還包括許多中國盜賊,後來被戚繼光剿滅。由教科書內容統計,去年康軒版「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課文內容有279字,補給站說明有191字,圖片有2張(張居正畫像、倭寇圖卷局部)說明有95字。今年南一版課文內容有369字,圖片1張(抗倭圖卷)說明37字,顯示南一版的教材圖較少,課文文字敘述較多
明史研究与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