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教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文言句式。2. 学习本文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重点 。 、文言句式。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方法指导 反复朗读文章,掌握文言知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知识链接(与练习册同步) 本文是《梁惠王下》的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 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所运用的对比论证,形象说理的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一、,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则王矣 : ,并翻译下列句子。 暴见于王: (被动句 ) 何以能鼓乐也: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 )今王鼓乐于此: ( )(1)省略句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 (2)固定结构: 暴未有以对 有以: 好乐何如 何如: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耳: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何以:则齐国其庶几乎?庶几: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开头——“则齐国其庶几乎”),引出话题、提出论题。第二部分:(“他日”——结尾),重点阐述孟子与齐王的谈话。此部分可分为三层:第1层(从“他日,见于王”至“ ”),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 。”不仅迎合了齐王,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第2层(从“ ”’至“不若与众”),孟子再以两问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第3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在谈话条件已完成具备的基础上,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谈齐王的音乐与畋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 ”的主题。小结:本文论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三、阅读与品味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四、探究与对话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反复论证,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善于抓住齐王心理,逐步将对方的思想引上自己铺设的轨道,使本文独具特色,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法,孟子为齐威王形象地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把抽象的道理鲜明具体地呈现于齐王面前,产生了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拓展阅读】一、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
《庄暴见孟子》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