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冯一下李洁我国现阶段的高考历史试题(含各种历史单科试题和综合科目测试卷中的历史题目),主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此外,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授权,上海市有关机构亦命制供本地高考使用的历史试题。为叙述方便,前者统称高考历史“全国试题”,后者称为高考历史“上海试题”。全国试题与上海试题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试题,其性质和功能是一样的。但这是两种风格不同的试题,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和高考试题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就风格而言,笔者认为,全国历史试题和上海历史试题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全国试题大器严肃,上海试题精致鲜活全国试题如北方园林,大器严肃;上海试题如江南园林精致鲜活。这一差异无论从卷面设计、题型构成。试题语言,还是从试题内容的安排选择上都可以看出。从题型看,全国试题分Ⅰ、Ⅱ两卷,有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题型,主观题和客观题、小型题目和大型题目界限清楚,结构严整,编排有序,显得很大器。上海试题由选择、简释、问答和材料分析论证四种题型构成,四种题型又可分为小型题、中型题、大型题三类,作为中型题的简释题数量可观,这就增加了题目编排的灵活性。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难以严格界定和区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编排成卷后显得活跃。众多的图像锦上添花,使卷面充满生气。从语言来看,全国试题一律采用规范的教科书语言和历史著述常用的语言,而上海试题在力求科学准确的前提下,还追求形象化、文学化和生活化。如果说全国试题是美声唱法的话,那么上海试题就具有通俗唱法的某些特点。这里试举几题列表对照如下:全国试题上海试题说明2002年“文综”第1题:欧洲联盟是(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2003年历史第21题: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同为选择题同为欧盟2003年历史第22题: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①《四月提纲》的发生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②①③④)。2003年历史第15题: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同为选择题同考苏俄历史2003年历史第31题: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2003年历史第31题:今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问题略)同为问答题同考中国近代史上表三组六题对照,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语言风格的差异,可见一斑。实际上,就语言的生动形象来看,表列上海试题的语言还不是最典型的。“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女婚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如此表述,何等鲜活!二、全国试题“稳中求变”,上海试题“变中求稳”处在改革大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改革过程[1](),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概莫能外。从1978年至今,全国历史试题的改革迈出了四大步:整合题型,推出材料题;提出学科能力要求,并具体实施;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适应3+X高考模式,走向综合。但全国试题的改革过程(亦即“变”的过程)是稳步而行的渐进过程。命题的指导思想始终是“稳中求变”,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因此,前进的步频较慢,步幅较小,时有徘徊,今年进一步,明年退半步的情况多次发生。上海试题则不同,命题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变中求稳”,前进的步频较快,步幅较大。如图文并茂乃至部分试题图像化是上海试题的改革方向之一。2001年全卷有图像4幅,2002年一下子增加到14幅。变化之大,着实惊人。答案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上海试题改革的又一目标,从2003年的试题来看,上海试题答案的开放性已相当强,且不说第36题“小论文”的答案是全开放的,唐代女陶俑(第28题)、美国早期贡献最大的总统(第30题)、中外改革作用(第32题)、列举中国古代十项科技成就(第34题)等,答案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上海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改革目标明确,改革的力度大,每年都有新动作。当然,上海试题也讲“稳”,近年题型基本不变,就是“稳”的一种表现。三、全国试题多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联系现实,上
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