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京派与海派.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学与现代都市一、现代中:北京与上海20年代文化中心在北京。但《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季刊》都在上海发行。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了北京的地位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 王文英:《上海现代文学史》导言第5-7页内容。作家:四种:1、南下,鲁迅。2、北伐退回的。3、留学归来的。4、沦陷区过来的,萧红、萧军等。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京派文学。张恨水《啼笑因缘》。鸳鸯蝴蝶派文学。张爱玲。 香港、昆明、延安、广州、武汉、天津。二、上海的独特性三、“海派”与文学“海派”这个词进入到文学界,是始于1933年爆发的“京海之争”。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批评有一帮“玩票白相”的文学者“在上海寄生于书店、报馆、官办的杂志,在北京则寄生于大学、中学以及种种教育机关中”。此文发表后引起了苏汶等沪上作家的反批评,在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论争中,有不少作家写了文章,介入其中,连鲁迅也写了《“京派”与“海派”》等文章,鲁迅的观点是京派和海派都是帮闲而已,只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而已。文学界的京海之争所触及的是一个历久常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文学艺术与现代商业的关系问题,在一个一切都逐渐变得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里,文学艺术该如何自处?艺术当然不能成为商业的附庸,但把艺术与商业看作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的两面,也是过于简单化的。在30年代的这场争论中,京、海两派有一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承认海派“近商”,又都基本上否定这个“近商”。从此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海派文学就基本上被认定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学了。A京派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以北平的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主要成员有三部分人: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象周作人、废名(冯文炳)、俞平伯;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象梁实秋、凌叔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象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京派与海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薇薇安
  • 文件大小4.94 MB
  • 时间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