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良颜敏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王嘉良颜敏版(上)大纲要求部分第一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源与诞生一、“五四”文学革命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发端于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紧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以呼应(怎么活怎么写、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有识之士纷纷响应。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了各种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观点,于1918年3月在《新青年》刊登出。同时则由刘半农以《答王敬轩书》对“王敬轩”的观点一一加以辩驳,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她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2、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孙伏园等。核心人物是郑振铎和沈雁冰。由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是其会刊,还出版了《文学季刊》、《文学周报》等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反对“为艺术的艺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为人生、现实主义)与文学研究社倾向相近的是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团体。3、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川岛(章廷谦)、冯文炳(废名)、淦女士等。起主导作用的是周氏兄弟。他们倡导思想自由、个性表现、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宗旨,使《语丝》多刊载针砭时弊的杂文和随笔体散文。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富有战斗性和批判性。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4、创造社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于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其成员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他们认为文学是自我情绪的表现。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后期少壮派否定了前期的表现自我情绪的文学倾向,转而提倡革命文学。5、新月社严格地说,新月社不是一个纯文学团体,它最初是一些知识分子于1923年12月在北京发起的聚餐会,其主要成员有胡适、梁启超、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数是留学英美的青年。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倡导“格律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月诗派”,还倡导了“国剧运动”。6、新月社的文学主张:①批评了“五四”以来新文学情绪过分泛滥和形式散漫化倾向,提出“以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②对“五四”新文学的“欧化”倾向不满,强调要融合中西,要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7、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与文学的多种流向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张是“人的文学”,强调表现具有现代个性意识的、身心健全的、灵肉统一的人的生活。“人的文学”的主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联系的社会现实人生(现实主义),另一个是与人的自然属性相联系的身边琐事和自我意识(浪漫主义)。衍生了现实主义流派、“乡土写实派”、现代主义流派等文学倾向。8、“人
王嘉良颜敏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