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张燕、刘宇佳、朱跟元、王立奎、
胡泽峰、吴文玥
三十六计之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VEDIO)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基本解释】[指战国时秦国用来并吞六国的一种策略,结交距离远的国家,而攻打邻近的国家
【引证解释】结交远邦,进攻近国。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 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雎曰:‘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能独存乎?’”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二四回回目:“远交近攻一家连竹阵,上和下睦三婢闹书斋。”
WHAT IS
远交近攻是在严格特定条件下的谋略。
秦国是什么条件呢?
首先,商鞅变法后秦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就是说,远近六国都是秦国欲加以消灭的敌人。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秦国只能“饭要一口口吃、敌人要一个个消灭。”那么六国中,应该先打哪个、后打哪个呢?这才有了范睢的“远交近攻”:隐藏自己的战略目标,对远方国家佯装友好,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如果舍近求远,其它代价不说,即使得到土地也不易防守;如果同时树敌,会迫使各怀心计的六国联合起来,秦国将失去军事优势。秦王采用了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最终将六国各个击破、统一了中国。
WHEN THE SITUATION IS CHANGING.....
错误运用远交近攻的后果便是
先犯错误的是北宋。众所周知,北宋末年,北邻是占我燕云十六州的辽国,而辽以北
是新兴的金国。北宋皇帝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联金灭辽”,想讨回燕云十六州,结
果是,灭辽后的金军长驱南下,有了靖康之耻,幸有长江天堑,宋朝总算保住半壁江
山。按说,祖宗这么大的教训该代代牢记吧!谁知南宋末年,又搞“远交近攻”,派使
者与新兴的蒙古结盟,夹攻金国,金国倒是灭了,蒙古军队也长驱直入,宋朝彻底灭
亡。如果宋朝统治者采用类似诸葛亮“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统一战线策略,“联辽抗金”或“联金抗蒙”,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
亡国之痛
——远交近攻三十六计原型
原文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②,害以远隔。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见《易经》·睽卦:“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意思是:炮火往上昌,池水往下淌,志趣不同的,也可以达到暂时的结合,就像两人同床异梦一样,取得一时的共同相处。
译文
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攻取较远的地方就有害,攻取较近的地方就有利。火焰是向上事的,河水永远是向低洼处流淌的,万事发展变化全是如此。
赏析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原文研磨
essful applications 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又有了更大的目标。跟他东南相邻的是金(国),西南相邻的是西夏(国),更远的就是南宋国。此时,对蒙古构成威胁的只有金。于是,成吉思汗一方面用武力胁迫西夏与其议和,解除了西部的骚扰;一方面,派人远去南宋通好,答应与南宋共同进攻金。南宋虽然迫于金的压力,没有联蒙打金,但,对蒙古攻打金而采取了中立的态度。金连连败退,以致迁都于开封。
成吉思汗见金被打退,回手进攻西夏,1227年6月,夏主被迫投降,夏灭亡。6月,成吉思汗病死。
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即大汗位,也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他派使者到南宋,联合南宋南北夹击金国,1233年,攻克开封。为了表示对南宋的友好,窝阔台还修饰了孔庙。1234年1月,金哀宗自杀身亡,金灭亡。
1235年6月,蒙古国见扩张道路上的障碍已基本清除,于是,反脸大举进攻南宋,攻克南京。1279年,元军攻占圭山(广东新会一带),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元统一了中国。
商战实例—— 通用公司争夺美国市场
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汽车公司争夺美国市场的过程中,通用公司总裁史密斯运用了“远交近攻”计,而对来势汹汹的日本进口汽车,史密斯明白,日本汽车的优势主要在于价廉,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美国,而据目前国情考虑,通用根本无法在短期内降低劳动力成本。因此,决定“远交”,直接从日本人手中购买汽车,同时又与丰田公司搞联营,既获得丰田汽车生产技术,又能得到廉价汽车;另一方面史密斯又紧锣密鼓
远交近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