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损害幼鸡法氏囊。为近年来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受到人们普遍地关注。其流行特点是本病只发生于鸡,具有高度的传染性,2~15周龄的幼鸡都可发生,尤以3~6周龄的鸡最为易感,成年鸡通常为隐性感染。多发于3周至开产前的小鸡,3~7周龄为本病高峰期,成年鸡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3周龄以下的雏鸡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轻度症状。因此,此病所引起的死亡率虽不高,但仍被认为是鸡的一种重要疾病[1]。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防治
随着我国养鸡业的快速发展,鸡病也在不断的影响着鸡群的健康,而当前传染性法氏囊病在部分地区呈高发和多发趋势。本病1957年在美国首先发现,1979年以后,广东、北京等地报道了此病在我国的存在,1995年以后,黑龙江省内也开始有本病的发生。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但以四至六月间为本病发病季节。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对其它鸡仍有感染性。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可感染本病。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发病日龄跨度大、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在鸡群中长期存在。严重地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我们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该病的防治,做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工作是第一要务,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鸡的发病率,保证鸡群的健康和提高经济效益。
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嗜睡,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羽毛蓬乱,厌食,卧地不起,两翅下垂,垂头闭眼,扎堆。发病初期饮水增加,后期饮水减少,最后衰竭而死, 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d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饮水、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死亡率达25%。5~7d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d,长的可达21d[2]。
2 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诊断
发病日龄不限,病程延长最近几年,5日龄幼雏发生也比较多见,90日龄青年鸡也常见;3周龄前的幼雏发病时有的病程可达2周以上,并且同一批鸡发病2~3次。与传统报道的IBD主要发生于3~5周龄最易感染期限有提前和退后的趋势,与习惯认识的IBD发病病程1周左右,于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4~5d达最高峰,8~9d基本停息也有所不同。
IBD有明显季节性和品种性差异,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每年5~10月份呈高峰趋势,肉鸡、蛋鸡、肉杂鸡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和流行,肉杂鸡发病率高于肉鸡,肉鸡的发病率高于蛋鸡,该病主要取决于母源抗体、饲养管理、各种疫病防治等。
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不典型,出现了亚临床IBD,幼雏主要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头闭眼、呆立一隅、拉白色稀便,剖检胸肌、腿肌肉出血明显,法氏囊肿大、出血,呈紫葡萄样,发病率低,淘汰率高。3~5周龄雏鸡发病后约有10%鸡群症状不明显,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嗦囊肿大、粪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