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二、因材施教孔子认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学而知之”,但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天赋和资质的不同。孔子发现了受同样的教育而结果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且提出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以上也”。因此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资质、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⒈知人之深孔子对弟子求学态度的认识非常深刻,他高度赞扬颜回的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见好学者也”《雍也》,宰予因课堂睡觉而遭到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批评。孔子不但对学生的求学态度认识深刻,而且对学生的个性、才能、德行把握准确,洞悉深刻。“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先进》德行(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关于辞令的):宰我、子贡;政事(擅长政事的):冉有、季路;文学(通晓文献知识的):子游、子夏。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了解非常深刻,为他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⒉育人之准下列一则孔子教学案例,可以说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典。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异样的回答,分析有针对性。正是凭借这一方法,使其门下不同资质的弟子均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用人才。三、启发诱导“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这是颜渊对其老师孔子这一教导方式的概括和评价。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启发诱导,而不是生硬灌输和强加于人。孔子之所以创造并运用这一方法,一是他深刻了解个人能动性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谈谈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