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社会学(课程论文)2014年6月目录同性恋话语权现状研究 1摘要 1关键词 1同性恋的含义 1同性恋话语权的的抗争之路 1同性恋群体的权利现状 2中西方同性恋话语权对比 3同性恋缺少话语权保障的原因 4同性恋争取话语权的方式 4参考文献 5同性恋话语权现状研究摘要在二战期间,第一次同性恋运动爆发,被希特勒残酷镇压之后,1969年6月29日这天,一场石墙运动吹响了同性恋运动的号角,全世界的同性恋者开始团结起来各种同性恋组织开始出现,要求合法的地位、,在各国的法律认可度不同,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同性恋者的权利还是很少,而在这不多的权利当中,,意在希望同性恋者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同性恋话语权现状方式同性恋的含义不同的人对同性恋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同性恋的含义有许多种,一种是同性恋倾向。或称同性爱、同性吸引等;第二种是同性恋行为。或称同性恋生活模式;·玛丽亚·科尔特贝利在撰文抨击德国当局的一项法令时首创,并以用来替代当时广泛使用的带有贬义色彩的“pederast”(鸡奸者)“gay”这个隐讳语开始流行起来,并受到同性恋者的认同,,不被人们理解,不被人们接受。同性恋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并且现在数量越来越大。正确的理解同性恋,接受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并且给予他们法律保护,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从法律角度给予同性恋者保护,重点在于确定同性恋者的法律地位和应该享受的权利。同性恋者应该和他人一样享有自由权、平等权、人格权等,并且拥有婚姻方面的合法权利。在当代中国,同性恋不再是不能见天日的禁忌话题。中国支持同性恋者的先驱是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她曾两度向两会提出同性婚姻的立法提案。还有马丁奖得主,张北川。对于同性恋者而言,承认自身是同性恋者并且对外交流是很困难的。在《同性恋亚文化》一书中,李银河做的调查也反复表明了社会大众对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的困难性,她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同性恋情感与同性恋性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对同性恋身份的认同却与中国社会的生活模式冲突,且中国文化中缺乏向身边的人主动沟通负面情感、寻求帮助的倾向,同性恋者只能独自面对强烈的内在冲突,孤立无援。并且同性恋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容易导致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问题。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兴起是同性恋者为了争取的合法权利,打破人们对同性恋的误解。最先的同性恋权利运动发生在二战前,但是被希特勒的纳粹完全镇压,就这样,第一场运动在德国结束了。紧接着二战结束后的几年,美国就有了一些同性恋权利运动。在这段时间里,阿尔佛雷德•金塞发表了第一本以科学眼光研究性主题的著作。金塞通过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个惊人论断:总人口中大约有10%的人是同性恋者,这个结论震撼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法律也并没有做出什么修改。1969年的石墙骚乱被
同性恋选题——社会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