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出土墓志与北魏帝后陵墓的方位洛阳古代艺术馆赵振华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历6帝41年。前4位皇帝埋葬于城北,有高大的墓冢为标志,即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魏书》记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十九年,“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同时“诏曰:‘迁洛之人,自茲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为其系列汉化措施之一。宿白教授的论文《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7期)对陵墓的布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他说,在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县“瀍河两侧的北邙山域,是北魏统治集团的一个大墓区。这个大墓区,既包括了帝陵,又包括了元氏皇室、‘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其他内入的‘余部诸姓’以及此外的一些重要降臣的墓葬”。一、孝文帝长陵《魏书》记载,元宏5岁即位,冯太后临朝,太和十四年亲政。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崩,时年33,五月葬长陵。孝文幽皇后冯氏陪葬长陵茔内。近百年来,洛阳邙山出土北魏墓志约300方,有80多方墓志记载附葬于长陵茔域及其周边。其中《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是1946年洛阳城北官庄村大小冢之小冢内出土的,墓志记载“祔高祖长陵之右”,则小冢即文昭皇太后之墓冢,小冢东南之大冢即孝文皇帝之长陵。此志是确定长陵位置的关键。金石学家郭玉堂将此墓志购得保存,记载于《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1956年捐公,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据洛阳市地图,分析墓志出土村庄与长陵的方位关系可知,村庄分布在长陵的北、东北、正东和东南,呈扇形,。北魏墓志主要出土在这一带,而且与不少墓志记载的葬于长陵东、东北相合。邙山,或作芒山、茫山、北芒,文献与墓志习见,因在洛阳城北,又称北山,如元乂墓志云:“窆于成周之北山长陵茔内”。元详、元勰、李元姜墓志记窆于“长陵北山”,而墓志出土于长陵之东。这里北山系指邙山,意为葬于长陵附近的邙山上。《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的“窆于长陵大堰之东”,大堰指的是长陵四周的墙垣。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北魏孝文帝长陵的调查和钻探》(《文物》2005年7期)的最新资料,长陵园平面近方形,东西长443米,南北宽390米,长陵的圆形封土现存直径96、高约21米,是陵区冢墓群中体量最高大的陵墓。陵区位于北魏洛阳城之西,陪葬墓都在长陵的东部,往西看,田野中最醒目的东西是雄峻如山的长陵及宽阔的墙垣,故墓志有如是记载。二、孝文昭皇后终宁陵(破陵) 前述孝文昭皇后高氏是世宗宣武皇帝元恪之生母,太和二十年高氏去世后先葬于终宁陵,位于长陵的东南而相去甚远,25年后的神龟二年(519)由终宁陵迁祔长陵西北,异穴合葬。清末民国,邙山南石山村、杨凹村、小梁村出土的3方北魏墓志自记葬于终宁陵茔域。三村相邻,位于长陵之东约15华里处,作为迁都洛阳第一代君主夫人的墓冢,终宁陵是这一带最高大显著的陵山,迁葬时掘开。南石山、杨凹二村之南有村曰盘龙冢,得名于村北的大冢。冢平面像个倒写的“凹”字,也近似半个玉璧,北边为半圆,南边向北凹弧。立面像个簸箕,东西北三周高,中间低,与南边地面平。冢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冢北面在冢土上打了2孔窑洞,洞内周壁上可见层层夯土,厚约12厘米,十分坚硬,是人工覆土为陵的实证。据该村老乡谈,该冢本名“破陵冢”,音念转了成为“盘龙冢”
洛阳出土墓志与北魏帝后陵墓的方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