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法:为了有效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创制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西赛罗: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拉丁散文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罗马重要的教育思想家。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应当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出生于西班牙,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昆体良注重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素质,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有学识的人;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既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又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的产物。西欧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习和堂区学校。教会学校: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严格管理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教会学校。在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为培养封建统治接班人的世俗教育,包括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的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是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一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中世纪大学组织制度: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中世纪大学成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所谓城市学校,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市民对教育的广泛需要,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城市学校。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经院哲学是教父哲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级的产物。经学院对教育的影响:1、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2、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3、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4、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5、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快乐之家:在孟都亚宫廷学校,儿童的天性、个别差异、兴趣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具体反应到教育过程中:学校实行学生自治,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由于上述特点,孟都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