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何为径缘起:那些开先河的人物在语文课改推进过程中,课外阅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李希贵校长在山东潍坊提出“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韩兴娥、李虹霞老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浓缩课时,带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浙江的陈琴老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她的学生在小学6年能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上海的朱文君老师选择最好读、最有趣的“小古文”,用最好玩、最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让小学生获得最纯正、最受用的文言启蒙;还有北京窦桂梅老师的“主题阅读”,安徽薛瑞萍的儿童诵读课程……这些有识之士的行动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语文教材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您有方向吗――书海无涯莫迷航我校追随“语文主题学习”的步伐,开展了“将书香变为语文课程”的课内大量阅读实验。实验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课内实施大量阅读,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呢?一、何谓“课外阅读”课标要求小学生阅读不少于145万字,这只是一个下限。教材中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再如六年级下册“习惯篇”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略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等,都说明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内容之一,课外不是指课堂之外,而是指课本之外。“课外阅读”是指对课本之外的书籍的阅读。二、由“教教材”转向“教阅读”叶老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懂得阅读方法,找到阅读策略,培养阅读能力。如,我选用《在异国他乡奏起了国歌》《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童年的朋友》,设计了专题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事件梗概的3种基本方法:;;、思想和行为变化来概括。这样的专题阅读课能把“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一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三、由“教课文内容”转向“关注语言积累和运用”对于小学生,很多课文多读几遍,内容并不难理解,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内容写出来的。教学《广玉兰》一文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的描写: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于是,学生在描写自己观察到的花时,也会用上“有的……有的……”。而此时,我启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片段,刘姥姥在大观园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所有的人都笑,曹雪芹怎么写的呢?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意思,不用“有的……有的……”这样规整和拘谨的句式,则能显出无与伦比的趣味,有跳跃轻快的美,有迤逦开合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也去发现这些独特的描写。您会整合吗――书读万卷求自如实验初期,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仍在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仍在一课一课地学,教材在教师的解构中成了“片段”知识。课内实施大量阅读,教师该如何克服单篇阅读教学的习惯,整体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建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呢?一、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阅读拓展点六下第一单元主题是“壮丽山川”,学完后,组织学生大声朗读一组主题为“日光月华”的美文;学完六下主题为“词文精粹”的第三单元,我们开展了三课时的“词海泛舟”主题阅读。结合六年级上册教材《牛郎织女》,我们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白蛇传》《梁山
书山有路何为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