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二篇韩非子生平: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服毒自殺,死于狱中。集法家之大成: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势(君主的权力)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末期的时代潮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影响深远。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支配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谓“法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就纯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著作:《韓非子》今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学者补充的。《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議論透徹,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論證資料,説明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生动。其中很多寓言故事今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历山之农者侵畔《韩非子》解题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难”(nàn)是辩难,是韩非对前人成说的反驳,在文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驳论文。在体例上,作者总是先引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故事,然后由“或曰”引出自己的议论,其论证过程体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深刻性,谨严细密,善辩事理有战国策士的雄辩之风。其成功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我国问难文体的一个先例。内容简介批判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第一段:以舜的躬亲,阐明什么是“德化”。第二段:以矛盾为喻,阐明“德化”与“明察”的矛盾。第三段:揭示“德化”之弊,提出“法治”思想。
10韩非子二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