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基础知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唐都长安。思想认识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成为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这是唐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教学方法:归纳、提炼历史知识。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五幅图。板书设计: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开辟荒田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地位唐长安城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运用这一理论看唐初政治和经济。唐初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唐朝的政权。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农业的发展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此诗是诗人以元时期经济繁荣的追忆,反映了全盛时期的盛况。创制工具曲辕犁(见参考书示意图)回顾:最早的耕作工具是原始时期的耒耜、脚踏工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进土中,向外挑拔,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但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间歇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春秋时期,牛耕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当时还开始马耕。畜力和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当时的牛耕,二牛三人的犁耕法(直辕犁)一人扶犁,一人控制耕作的深度,一人牵牛。两汉时期:西汉时期,耕犁安装了犁壁,(西汉以前没有)起了碎土、松土和起垅的作用。这也是耕犁的一个重大改革。(欧洲的耕犁到了11世纪才装有犁壁,比我国晚了近1000年)。西汉耕犁:二牛抬杠开始出现,而普遍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同时也出现了一牛挽犁,比二牛抬杠的耕作效率更高。唐朝时:曲辕犁。改进犁辕,能调节耕作深度。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水力)三国时曹魏马均发明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用来灌溉,还可排涝。(西汉武帝时耧车播种)唐筒车初一教参P35插图。一昼夜灌田百亩以上。唐筒车已传到日本。大面积兴修水利修复旧有河道(旧渠、河堰),并开凿一系列新灌溉渠。《》记载各地水利建设共269项,分布一国广大地区。回忆:战国秦: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郑国渠。西汉:六辅渠;白渠。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三国时曹魏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南朝时南北人民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开辟大量荒田。人口大增,玄宗时是太宗时的近3倍。手工业的发展(P106插图)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邢州白瓷、越州青瓷、著名的“唐三彩”。记住过程: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色彩鲜丽,造型美观。名作“骆驼祥子载乐俑”。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掌握地理位置,古今地名,特点。唐都长安唐都长安的性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于城北正中,为宫殿区,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特点。宫城南为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住宅工铭“坊”,商业区为“市
唐朝经济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