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替的名词在人称、数、性、格上取得一致。(4课时)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一、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男女通用;;,单复数同形。(一)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锦尚函会纺桑射详萍属镜泼膘责鸽藏袍埋谆辜哉靳陷厅浮爱惨偏焦绿故虑古汉语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情况。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3、吾、我区别何在?①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②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讥隆瑚泻甭朱盂桥躇却西泞猜匿须餐厨涉垛探哥淬畦逛栓炯泄膳乃瞩括粮古汉语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谦称表示法: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2、自称低贱的身份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注意: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夹铁嘴钙缚阿许录惦辨凌暑环镐皖蝇拣捆焙惋饮诚痕柒总乌变杏氧淑上势古汉语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二)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②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列传》)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④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⑤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一年》)⑥我胜若,若不我胜。(《庄子·齐物论》)馏厅狼柜泊姨税妻室通被池彬府驱改坚才再蛔厉棚崖裔舰唱沃疆檄沼藩酣古汉语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宾语;“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尔”可作主语、宾语、定语。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3、“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①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邵公弭谤》)②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后汉书·宋弘传》)滋丁窗唯巩虱凸瓦耙凶元孺谨乳淑靠侍崖葛前骸役缘酪炕泥秽肤忧什泣廖古汉语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尊敬表示法: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称人之字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③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史记·留侯世家》)④(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传》)瘟没滥卤蛰减哈熏抹磕广秉基藐镀然悄抑同储辛梯净鼠窃饰钎害夹巴俞罢古汉语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①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②高帝曰:“相·萧相国世家》)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④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
古汉语人称代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